翻开2009年的统计报表一看,一些数据让人惊喜。从这些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纺织工业的辉煌成就,可以显示出我国纺织机械工业发展的历程,更可以显示出发展我国纺织机械工业的重要性。
2009年,世界纺织工业的纤维加工总量大约是7050多万吨,我国的纤维加工量占到总量的56%左右。化学纤维世界总产量是4410多万吨,我国的产量达到2726万吨,占总量的61%左右。我国纱的产量达到240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9%。我国是棉花的主要生产国,产量占世界产量的31%。纺织服装出口额1713多亿美元,纺织服装出口净创汇占全国的78.7%,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工业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在国际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化学纤维是纺织工业重要的原料供应行业,也是我国近年来的一个新兴产业。曾记得,1962年的时候,我国的化纤产量只有1.36万吨,而到2009年这一数字达到2726万吨,其中人造纤维产量为151.2万吨,合成纤维产量为2494万吨。世界上的人造纤维生产主要在亚洲、在中国,世界总产量的83%在亚洲,而亚洲的产量又有72%在中国。这种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的提高,是前人不可想象的。
人造纤维的原料浆粕,1957年记载的产量是2000多吨,2009年产量达到185万吨。合成纤维的原料聚酯,也是从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09年聚酯产量达到1152万吨。
有了纺织工业原料,才会有下游产品。
传统的纺纱、织造和印染工业有了原料才会有飞速的发展。建国初期,我国的纺纱能力为561万锭,2009年的纺纱能力已超过1亿锭,过亿后的零头数量比建国初期的拥有量还多。建国初期我国纱的产量只有65万吨,而2009年的产量达到2405万吨。布的产量也由建国初期1952年的58亿米增加到2009年的567亿米。印染布也一样,产量由建国初期1952年的19.2亿米增加到2009年的539亿米。
丝织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1952年时的产量是0.56万吨,而2008年的产量是21万多吨。
产业用纺织品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09年产业用纺织品纤维量已达到700万吨,而且门类品种齐全,发展方兴未艾。
至于纺织工业的最终产品——服饰,在国内外两个市场就更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了。
说到这里,还要说一下,人均纤维的分得量,可以体现一个国家人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还记得,建国初期1949时人均织物是3.49米,棉花0.82公斤,那时的人口是4亿多。到拥有13亿多人口的2009年,人均纤维占有量已达到15.5公斤,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正是由于我国拥有了3100多万吨的化学纤维生产能力,有上亿枚棉纺纱锭、400多万枚毛纺纱锭,有100多万台各种织机,几百亿米印染与后整理的生产能力,才有可能生产出这些纺织品。
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大到年产几十万吨的聚酯装置,小到手套、袜子、毛巾、领带、绳索和花边,有70多个大大小小的行业,都有了自己的成套技术装备,而且其全面发展的数据和事实让人惊喜。
追忆往昔,这些辉煌成就可真的来之不易。
目前,国内外两个市场上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纺织品生产,可不是我国宋朝末期和元代初期纺织家黄道婆,靠弹弓和纺纱车那种手工纺纱而取得的,也不是欧洲工业革命前后,欧美国家产业工人从手工到工业机械生产所取得的,而是靠我国劳动人民的双手,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发展起来的,是通过对先人的技术和创造进行消化、吸收、创新再创新,一步一个台阶发展起来的,是靠从手工业到半机械化、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一直到电气化和电子化的技术装备手段,逐步发展起来的,体现了创新—提高—再创新—再提高的过程。
目前,我国棉纺织设备已从人工喂棉、长流程的混棉、开棉、清棉,发展到实现了短流程的清梳联、细络联、自动络纱和自动络筒,万锭用工从300多人减少到70多人。织造机械以无梭织机替代有梭织机,全国纺织工业的无梭化率平均达到42%。这些年来新建纺织厂的织布车间基本上实现了无梭化。
化学纤维生产实现技术装备的大容量、连续化和自动化工艺技术之后,效率大大提高,粘胶短纤维由过去的一条线年产3400吨提高到现在的一条线年产45000吨,涤纶短纤维过去一条线年产600吨,现在一条线年产6万吨。聚酯装置实现国产化以后,也由过去的一条线年产6万吨,提高到现在的30万吨。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发展纺织工业首先要有“器”,这个“器”就是纺织机械工业。有了这个“器”,纺织工业才可以得到飞速发展。
实践证明,我国纺织机械工业为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功不可没,这也充分证明了发展纺织机械工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