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没人讨论时装是不是艺术、时装与艺术有没有联系这类问题。很难精确地说清楚,时装与艺术是什么时候开始暧昧起来的。艺术激发设计师们的想像力是个比较悠久的传统,而在时装上借用某件艺术作品而不是体现风格,却并不突出。可能是职业界限的模糊,也可能是职业身份的模糊,不论怎么评述,时装设计师与艺术家在今天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时装戴着艺术的面具走在今天的商业大道上也是无法改变的趋势。
MarcJacobs说:“如果时尚可以允许你拥有香奈儿Mystique,也可以拥有一个唇膏,那么艺术为什么不能容忍你拥有一件印着Cremaster的长袖衫呢?”这个男人有底气这么说,他是改变时装与艺术关系的典范,甚至他改变了时装设计的意义,他与StephenSprouse、TakashiMurakami、RichardPrince的合作不但震撼了时装界,也震撼了整个艺术界。“波普艺术家说艺术属于每一个人;销售商说,不,艺术要卖一百万美元。现在我们终于找到了两全其美的办法,使得艺术不仅是超级昂贵的珍品,也是人人可以拥有的东西。”MarcJacobs让自己和艺术家都赚到非常多的money,成就了他的高度。
在国内服装界中,曾经一度存在关于服装是艺术或是技术的概念纷争,现在对于这个问题已经不需要答案,时装戴着艺术的面具,与各种门类的艺术实现跨界合作,似乎已经说明时装的某种艺术身份。而这种身份的建立,在信息化时代的商业环境中,是能够促进商业回报的最便捷手段之一,谁让艺术这个噱头更能吸引人呢。
人们已经习惯了欣赏LV包包上,日本知名的视觉艺术家村上隆可爱、幼稚、有趣的卡通,放在LEVI’S恤衫上的香港著名女插画师、色彩搭配师AliceChan创造的大眼娃娃们;也习惯了设计师们介绍自己作品时在其上加诸的街头涂鸦、波希米亚、解构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后现代等等的属于艺术范畴的风格名词。关注流行、关注时装的人们已经开始认定,在某种时尚流行的定律中时装的缔造者只和思想、艺术、文化相关,而不干他事。
当ZARA、H&M等快时尚品牌强烈冲击着所有服装创造者的今天,一度被带到快反竞争中的很多品牌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竞争策略——更多元的艺术表现,和曾经被忽略了的、快反品牌无法与之相比的技术和工艺传统。他们终于想起来,所有的时尚艺术都是基于完美的技术手段和严格的品质保证之上而实现的。
人们总是习惯记忆爆发于生产力低下桎梏的社会变革中,技术和发明对于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产生的作用,而忽视在生产关系和谐的社会中,对生产、生活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革新,以至于只看重某种思想,而让艺术、思想、文化等等一切与纯粹精神有关的词语在社会中泛滥。
曾与国内一些设计师交流,为什么我们号称全球时装加工厂的中国企业和号称有国际水准的时装设计师做不出国际品牌产品同样品质的服装?设计师很诚实地回答,是执行力的问题,是技术和工艺而不是设计思想。说到这里,想起两位已经故去的人,一老一小,被称为“旗袍大师”的杨成贵和被称为“板型专家”的樊其辉,他们生前没有得到类似于法国工艺大师MarcelNatan和MichelNatan那样国宝般的待遇,身后也少有人扼腕。而通过他们双手出现在世人面前的那些可被称为艺术品的服装,却广为人知。这是悲剧和讽刺。
一向尖酸的香奈尔承认:“只有Balenciaga才会裁料子,配搭成时装,用手工缝制。其他人不过是时装设计匠罢了。”虽然他之后有无数设计师想达到其高级时装的境界,但这位出身于纯粹裁缝的设计师的技艺没人能传承下来。而那是KarlLagerfeld、JohnGalliano、MarcJacobs等人也奢望的东西。
在关于服装发展史的书籍中能够看到,推动时装和时尚进步的主要因素不仅仅是文化、艺术和材料,技术的创新同样重要。纵令是在流行“跨界”的今天,也绝不能丧失了对技术最起码的尊重,纵使技术在艺术背后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