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获悉,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初步确定,“十二五”的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目标为7%,与经济增速7%的年均目标一致。
此前,中央在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就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一致。
不过,在地方陆续确定的“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以及2011年发展目标中,经济增速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一致的并不多,地方确定的经济增速目标往往比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目标高1-2个百分点。
对此,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本波表示,如果要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收入增速应不低于经济增速。不过,地方对于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可能有自己的理解。
“可以理解为,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也实现较快增长,即增长的趋势是一致的。”张本波说。
规划赶不上变化:
“十一五”目标已大幅超越
据了解,上述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目标仅仅是以不变价(剔除物价涨幅之后)计算的,如果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速应高于7%才能实现“和经济发展同步”。
对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是年均增长5%,分别在2010年达到13390元和4150元。
实际上,截至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5153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比上年增长9.8%、8.5%。“十一五”规划的收入目标早被超越。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表示,“十一五”预定的经济增速是7.5%,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也是在8%左右,但是实际增长都大幅超越规划目标,因此“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超出规划的5%增速并不意外。
对于未来五年,袁钢明表示,“为了转变发展方式,中央不希望把经济搞得太快,但是地方的规划速度仍然很快,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速目标将继续被大幅超越。如何把指标确定的切合实际,是一个问题。”
地方各自理解:
“同步”重在趋势一致
尽管国家将“十二五”的经济增速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年均目标都初定为7%,但是地方对于“同步”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
比如,四川省“十二五”规划初步确定年均经济增速为12%,预计在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0元。
考虑到2010年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在10%左右,按此测算,“十二五”期间,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约为11%。
这意味着,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比经济增速低1个百分点。
如果具体看2011年的目标,则各个省(区、市)经济增速目标高于收入增速目标的情况更加普遍。
北京市2011年经济增速目标为8%,高于收入增速目标1个百分点。宁夏、黑龙江、山西等多个省市确定2011年经济增长目标为1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目标为10%。
对此,陕西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宝通表示,中西部地区要加快经济发展,仍只能主要靠投资来做大经济蛋糕,在此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所以,首先是要经济快速发展,才有居民收入增长。依赖提高居民收入来拉动消费进而拉动经济的方式,目前在大部分省份还行不通。
“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目前无法依赖消费来拉动经济。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在5%就是过热,但是在中国,5%的经济增速可能连就业问题都解决不了。”张宝通说。
不过,在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目标设定上也出现了特例——陕西省确定2011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为14%,高于经济增速12%的目标。
张宝通认为,陕西有一些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能有效提高居民收入,但是要实现14%的实际增速难度并不小。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居民收入获得相应快速增长,这就是‘同步’,要真正实现实际的经济增速和收入同一个数字增长,其实很难,规划指标只是反映了一个方向。”北京社科院经济所所长赵弘解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