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经济的种种喧嚣终于尘埃落定。
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0年经济数据。在累计上调七次准备金率和两次利率下,在持续的地产调控下,第四季度经济增速出人意料的反弹至9.8%。
这一超出绝大多数机构预期的增速显示,中国经济正在进入稳步扩张期。
经济增长同比将见底
2010年前三季度各季度GDP增速分别为11.9%、10.3%和9.6%,而全年GDP增长10.3%,第四季度经济增速反弹至9.8%,这一增速超出绝大多数机构的预期。
GDP明显超出预期的主因在于第三产业增长强劲。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计算,第四季度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5.2%、 11.1%、 9.5%,第二产业比三季度放慢0.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第三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第三季度加快0.3 个百分点。
从去年第二季度开始,受去年高基数和工业调控影响,经济同比增长率连续两个季度回落,市场认为在2010年第四季度和2011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将继续回落,跌至9%左右。但是,去年第四季度GDP的反弹打断了这一下滑进程,人们依稀可以看出,一轮经济调整的阶段性底部正在出现。
“去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是一种虚高的增长,增长动力主要靠房地产拉动起来,当地产调控新政一出台,随后经济增长就开始连续回落。”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
在去年第一季度,房地产销售火爆,开工和投资迅速上升。2010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3.2%,这创下了1998年房地产改革以来的历史新高。不过,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新政出台后,房地产投资不断回落,去年1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2%,增速比上月回落24.7个百分点。
除了房地产调控之外,袁钢明认为,货币收缩也是经济回落的重要因素。“2010年1月M2增速高达25.98%,但是随后一直回落,在去年4月突然大幅回落到18.46%,这种收缩速度太快,信贷也在收缩,由于M2是先行指标,导致整个经济随后走低。”
从季度GDP增长曲线来看,中国经济正在走出金融危机,展开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剧烈的去库存化影响下,中国经济一路走低,最低跌至2009年第一季度的6.5%,随后,在中国政府4万亿元投资计划激励下,中国经济连续反弹四个季度,最高至2010年的同比增长11.9%。
如果用图形来描述中国经济的复苏,那么2009年是一轮V型反弹,而2010年是在V型的基础之上,再划出一个U型,而现在,中国经济正处于U形的底端,随时可以沿着右侧走高。
消费强劲增长
在火爆的汽车消费、节假日及高价格等因素推动下,2010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9.1%,较上月继续上涨。
2010年,中国汽车工业在购置税优惠、以旧换新等政策刺激下,汽车产销再创纪录,产销量分别为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44%和32.37%,并刷新全球历史纪录。
“推动去年消费高增长的因素有几个,一是去年上半年房地产火爆;二是汽车刺激政策及家电下乡政策。”袁钢明说。
自“十一五”以来,中国商品消费强劲增长。2006年至2009年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名义增长18.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4.2%,比“九五”和“十五”增速分别提高3.5和3.1个百分点。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表示,始于2004年的本轮消费周期,到2010年已连续7年处于扩张周期,但还没有进入收缩期的迹象,到2011年,消费仍然强劲增长,这有望成为我国历次消费周期扩张期最长的一次。
高潮还能持续吗?受高基数及城市治堵政策的影响,汽车消费增速将难以长期高位运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11年汽车产销增速将回落到10%~15%的区间。
近期北京推出的治堵措施将较大打击当地的汽车消费。2011年,北京将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率目标调低为10%,作为消费型大城市,这种消费目标的调低是史无前例的。
北京官方人士测算,治堵大约会影响到北京600亿元的销售额。要完成10%的零售目标,其他商业业态销售额需要增长20%,难度相当之大。
当前,消费回落也包括其他因素,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说,一是受经济景气回落的影响,目前消费者信心指数有所回落,离繁荣时期的状态有较大的差异。
二是未来受房地产市场销售下滑的影响,到2011年一季度末,与房地产相关的装修、家具消费可能会出现明显回落。
不过,刘元春说,2011年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全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这意味着消费结构将全面进入工业化消费时代,消费升级将快速展开。
外需放缓转型加速
截止到2010年12月份,中国出口地域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国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份额继续下降,对日本的出口份额小幅回落,对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口份额则快速回升。中国目前出口至美、日、欧的份额已由2006年初的50%持续下降至43.5%。
左晓蕾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即发达国家由于内需没有完全恢复,而亚洲、拉美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已经先行复苏。预计未来,随着金砖四国等新兴经济体实力的增强,全球经济格局将发生从发达经济体向发展中经济体的持续转移,这种结构变化将影响未来中国出口增长。
世界银行在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中表示,世界经济复苏正在从危机后的回弹阶段转向今明两年速度放缓但仍然稳固增长阶段,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增长贡献近一半。
世行预计,2011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长3.3%,少于2010年的3.9%。其中,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约为6%,低于2010年的7%;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率将仅为2.4%,低于2010年的2.8%。
在这种外需变动下,银河证券预测2011年中国出口增长16%,进口增长20%,外贸顺差缩小至1430亿美元。
中国贸易顺差与进出口总值的比例从2008年的11.6%降至2009年的8.9%,2010年又进一步降低到6.2%。2008年中国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高达10%,2009年这一比例下降到7%,2010年又进一步下降到6%。
国泰君安宏观分析师吕春杰分析,从2008年以来,贸易顺差回落的另一面则是中国经济对外需依存度逐步减小,转而更多依靠内需实现经济的成长。贸易余额占GDP的比重和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2000年以来的峰值出现在2007年,之后便持续回落,这揭示了中国经济向内需转型的持续推进。
过去10年中国的加工贸易经历了持续缓慢的衰落,加工贸易从上世纪90年代占总贸易比重50%以上,逐渐下滑到2000年前期的48%左右,2007年之后又持续下滑,目前这一比重已降至40%以下。
“加工贸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比较优势变化的角度,中国的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这也是目前中国经济转型大局的基本推动力量。”吕春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