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2011年纺织业的重大课题。中国纺织业在兔年似乎已站在了新的希望之上:面向全球的跨国经营。
“从改革开放就开始的全球纺织产业向中国的转移,其实发达国家转移的主要是加工制造环节,产业的高端领域,比方说设计、研发、品牌、渠道、流行趋势、先进的纤维材料和工艺装备,都掌控在自己手上。中国虽然有所进步,但究竟有多少话语权还需进一步努力。”日前,就“新一年中国纺织业的国际战略”问题,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认为,要突破眼前的桎梏,勇敢地“走出去”、获取全球高端资源为己所用才是王者之道。
“纺”遍全球
企业“走出去”代表了一种成熟、进步、自信和胸怀。纺织服装企业不向外走,不走向国际市场,就不可能培育出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跨国公司。
“纺织行业在国内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然而在国外,我们看到了一个越来越大的市场。”国内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实力的企业已经开始局部海外,在他们看来,2010年纺企发展要取得更大的突破,必须考虑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优化配置资源的问题,以便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市场,同时降低成本。
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鼓励有实力的纺织企业‘走出去’,在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鼓励企业在主销市场设立物流中心和分销中心。”《规划》并将稳定和开拓出口市场作为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要求“下大力气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销售、研发、生产各个环节的优化配置,提高我国纺织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我国纺织企业‘走出去’有五种类型。”孙淮滨指出,一是国际援助型,帮助非洲国家建立纺织企业,为援外项目;二是响应政府号召型,参与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国家需要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属于政治任务;三是规避配额型,到第三国投资建厂,改变产品原产地,规避贸易壁垒,享受被投资国的关税优惠;四是资源指向型,寻求国际化经营,利用国际资源弥补自身不足,增强企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五是跨国配置型,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在全球化下进行资源配置、跨国发展的企业,企业具有全球化意识导向,在战略高度寻求可持续发展。
新的深刻背景
金融危机重创全球经济之下,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成了国外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诸多有品牌、有渠道的公司也出现了经营压力加大、库存积压严重、运营资金趋紧、盈利水平下降等突出问题,有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债务危机。为了摆脱资金困境,它们希望中国一些有实力的纺织企业“走出去”,建立资本关系、合作关系——金融危机给企业“走出去”收购品牌和渠道提供了天赐良机。
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纺织业带来了许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然而,也有非常有利的一面。这是因为,在我国纺织业部分产能过剩以及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大背景下,如果过度依靠出口贸易,极易引发国家间的贸易摩擦。而到境外投资建厂,实现原产地多元化,一则可以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减少贸易摩擦,二则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有积极作用。此外,在金融风暴猛烈的冲击之下,众多企业估值缩水,包括跨国巨头们在内的许多纺织企业纷纷陷入财务危机、经营危机——这给中国企业并购、迅速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如果没有全球化的助力,金融危机也不至于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也给企业‘走出去’带来了不少风险。”孙淮滨指出,“在2010新的一年,企业向外走一定要有充分的风险意识。“走出去”是在国外打拼,整个产业链都在国外,将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冲击,金融危机也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为此提高风险意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怎样利用全球资源加快纺织产业调整和升级,而不只是简单的低端“承接”呢?孙淮滨给出了两点建议:第一,要提高开放的水平,懂得利用和整合更多的国际高端资源。比如,服装企业可以通过到巴黎、米兰建立自己的设计工作室,更深入的打入国际时尚之都,把它们更多、更前沿的一些时尚资源、智慧加以开发和利用。另外,可以引进更多的纤维开发和制造的技术,以及先进的装备技术,然后进行消化吸收。再比如,走出去建立我们自己的品牌渠道,使得自主品牌能通过自己可以控制的渠道进入国际市场,提高影响力和控制力。第二是提高改革水平。这包括企业自身组织结构的改革,例如加大优势企业的兼并重组,跨地区的、跨国界的、上下游的、跨行业的,以提高生产集中度,提高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建设中国纺织工业的跨国公司。
发威高端:从“产品”到“ 品牌”
企业应全面、深入的理解“走出去”的内涵,过去是制造、加工等产业转移性质的“走出去”,现在有更高级的“走出去”,那就是打造国际品牌,控制和影响国际营销渠道,全面整合全球设计研发资源——“走出去”将朝系统化、立体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一个必须说明的事实是:中国纺织产品“走出去”其实早在20世纪的1995年就已实现,从那时起,中国就一直保持着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的地位,“Made In China”的纺织服装产品销往世界的各个角落。然而,这只是一个初级的、低水平的“走出去”——产业链大部分的利润都被外商所获取,中国以消耗大量资源、付出沉重环境成本的高额代价只换得微薄的利润。“纺织业走出去须进化”已成为行业人士的共识。如何进化?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销售、研发、生产各个环节的优化配置,提高我国纺织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还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在国内纺企中,已经有优秀的企业走在了前头。孙淮滨说,“在‘走出去’向更高端领域、向国际知名品牌迈进的潮流里,波司登成为‘先行者’,成为整合国际品牌资源的典范。”早在2005年,波司登男装就已进入英国市场,到2008年9月两家波司登男装品牌旗舰店已在英国盛大开业。目前,全英有80多家专卖店在销售波司登的产品。此外,波司登还拥有一支熟悉当地情况、懂得市场开拓的本土化团队为其国际化成长发展之路服务。“还有山东亚光,做毛巾的,收购了美国的西点、大炮这样的大品牌,在美国纽约开设了品牌专卖店,并将公司总部迁往美国第五大道,把国外的设计人员、技术人员并入到自己的公司,整合提高在设计研发这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许坤元认为,中国纺织品在附加值以及营销渠道拓展方面还有广阔的提升空间。虽然目前中国纺织出口占到世界的三成,但全球面料出口是欧洲占第一位,并非中国。“中国在整个产业链拿到的利润也仅占20%,80%被营销网络体系获得。”因此,他提出,以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应实现全方位的“走出去”,往高里走,向高层次走——打造国际品牌,影响或控制国际营销渠道,在研发设计领域进行资源整合。
策略应“量身定”
境外投资应充分考虑成本收益。当地法律、税收、福利制度等制度是必须率先研究的,多多与当地政府沟通,尽量聘用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士。
境外投资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人员是从总部派驻还是当地招聘?如何监督驻外高管?财务制度如何健全?人员培训如何进行?以及文化融合等软环境建设的诸多问题。如何解决?
“在‘走出去’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比如,要寻找那些有品牌、有渠道同时又有诉求的国外企业,要通过一些信誉比较好、有操作经验的中介机构来牵线搭桥,还要培育能和合作或并购对象进行人脉沟通的精英团队。此外,还需谋求国家给予的信贷支持,帮助自身更稳地‘走出去’,走向渠道和品牌的高端。”“走出去”方向和目标必须明确,不然就是“无头苍蝇”。是为国际援助而去还是响应政府号召而去?是为规避配额限制而去还是为寻找资源配置而去?目标明确了才好行动。
“走出去”要做到成竹在胸,提高成功率,最重要的是了解和充分准备。这是一门深刻的学问,要了解的内容很多,包括目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自然和战争风险等各方面都要进行深入的了解,还要有应对各种各样风险的准备和预案。一旦遇到风险,企业一定要及时同行业协会和当地使领馆取得联系,以获得帮助。近期比较好的投资地有: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孟加拉、泰国,拉美的哥伦比亚,土耳其,非洲的埃及、南非等国
业内人士建议说,对不同“份量”的企业而言,“走出去”的策略也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规模和实力纺织服装企业,由于产能过剩,应集中力量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产能;具有超强实力和品牌的纺织服装企业,应充分利用国际优势资源,向研发、设计、品牌、渠道等高端环节“进军”,谋求最大效益;对于那些易受贸易壁垒影响的棉制针织衬衫、化纤布、化纤制裤子以及棉、毛、化纤制裤子等四大类纺织品,应改变原产地,积极到东南亚、非洲及东欧这些享受欧美及经济共同体优惠贸易安排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投资,扩大出口;对于原料需求量大、产业链完整的规模企业,可以到棉花产量大、质量好的国别地区设立棉花和棉纱生产基地,确保原料长期稳定供应;对于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来说,应到高科技储量和高附加值领域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发达国家,在当地收购兼并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或建立营销网络,以获取优秀品牌、先进技术、管理人才和销售网络等要素,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