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场合,找到一个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是件好事:比如天气,或者最新的名人轶闻。当20国集团(G20)财长本周五在巴黎开会时,他们将希望避免在汇率战争这个话题上争论太长时间。相反,他们也许希望多谈谈通胀。如今,这几乎成了所有国家的问题。
1月份,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9%,略低于预期。但有好几个数据让人叫疼:食品通胀达到10%;非食品年度通胀在一个月内从2.1%升至2.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6%。
在这种通胀压力的背景下,目前6.08%的中国政策贷款利率看上去不够高。但在淡化通胀严重性方面,有不少国家跟中国如出一辙。英国央行(BOE)已基本上放弃在近期抗击通胀。美国官方则基本上无视失业率稳步下降和批发价格通胀达到4.1%的局面。欧洲央行(ECB)则只是对通胀在过去13个月从0.9%升至 2.4%发出了几声嘟囔。
对于各自的不作为,各方提供的辩解理由各有不同:目前的通胀是非核心、短暂的;通胀是别国的过错;或者遏制通胀的政策将得不偿失。
在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人们担心的是遏制通胀将减缓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同时并不解决推动食品价格的资源限制。在多数发达国家,人们还有金融层面的担忧:在本已债台高筑的经济体,低通胀将无助于减轻债务负担。
如果投资者和消费者确定通胀将长期保持高企,债券收益率将会上升,加薪要求将会升温。届时政策制定者将面对两个不可接受的风险选择:一是通胀失控,二是足以压垮经济的货币政策。因此,即便G20成员国在通胀究竟有多危险的问题上意见分歧,他们在告诉世人无需担忧通胀方面将团结得很。
Lex专栏是由FT评论员联合撰写的短评,对全球经济与商业进行精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