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大媒体都在追踪报道同一件十万火急的事情——企业招工难。其实,“用工荒”并不能说是个“新生事物”,早在2003年,它就已经初露端倪。只是经过这些年的积攒,好像今年春节过后突然一下子大爆发了。借助媒体的关注,这次“用工荒”可以说是来势汹汹,不论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的“后起之秀”都未能幸免。
招工!招工!还是招工!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毛织业的重要基地。春节假期刚过,大朗镇象山工业城区,不少工厂门前就挂出了横幅或贴出告示,“急招大量男女普工”。很多公司提供了包吃包住、月薪过两千元等条件。有些公司不仅承诺提供免费食宿,还有年终奖、带薪年假、带薪婚假、生日奖金、社会保险等。
还是在东莞市,据泰业纺织制品有限公司招聘点的业务部经理说,该厂提供的招聘条件甚至包括了报销返程车票,并承诺新手和熟练工分别涨薪300元和500元。即便如此,这家公司仍然招不满理想中的用工人数。
东莞市的情况在整个珠三角地区较为普遍,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主任张宝颖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广州地区企业求人倍率约为1.36:1,即每个求职者有1.36个岗位可选择。
而该机构对广州343家企业节后招聘求职意向的摸底调查显示,超过80%的企业,存在节后招工难问题,招工比例约为现有人员总量的10%,预计节后一个月广州劳动力缺口将达到15万人。其中,以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的缺口最大。
一连几天,山东潍坊市一家服装企业招工负责人李先生在人才市场都是空手而归。“用工荒”让潍坊各服装企业感到头疼。山东耶莉娅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总用工需求在1600人左右,但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袁楠坦言,目前企业的用工缺口高达1/3。她说,在一些成衣工厂,缺工已经影响到春装的交付了。不少企业已经将春装上市时间推迟了一个礼拜。
在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安徽,“用工荒”也在上演着。据悉,安徽省的合肥、芜湖、六安、铜陵等多个地区的服装企业,目前基本已经全部开工,但是每一家企业几乎都遇到了招工不足的情况,也就是说,目前服装厂内生产线无法全部开足。
虽然无法全部开足,但毕竟好于关门大吉。在汉阳,一些小型服装企业迫于“招工难”,不得不在节后扎堆转让。很多经营了几年的服装厂因招工难而易主,工厂老板们也不得不被迫转行,或是重新做起批发。在磨山工业园区内几处“招工墙”上,转让告示的数量已与招工告示旗鼓相当,多达几十个。
甚至在珠三角一带,也有部分鞋类等台资企业负责人受不了缺工的折磨,直接关厂走人的案例。
没有工人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利润,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
“招工难”真是让企业犯了难。
招工策略大搜罗
对于来势汹汹的“用工荒”,很多服企可谓是费劲心思、绞尽脑汁,要么是大打“亲情牌”,要么是“物质拉拢”,再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一些企业和产业集群地甚至还剑走偏锋,所用招数可谓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但归根结底一句话:不管是奇招还是怪招,能招到工就是好招。
借助微薄很时髦
杭州市秋意浓服饰有限公司销售部赵经理在门户网站的微博上找到了开通的“紧急用工就业平台”。在这个新型平台上,他转发了“紧急用工就业平台”推出的岗位信息,并加注了“紧急招聘”的标签,将自己收集的公司招聘信息、联络方式等资料进行了微博发布。
“微博招工是一种新型招聘手段,用人单位尝试一下无妨。通过关注度颇高的微博将公司的招聘信息传播出去,没准还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推广作用。”赵经理这样评价。
煽情广告很另类
“等的就是你……”不再是白纸黑字,也不再是一板一眼,石狮一些服装企业为了让招聘广告最大限度吸引眼球,一改平日的“八股文”,走起了“文艺范儿”。
有的企业在招聘广告的一开头先是一句“人生的大舞台,大家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主角却只有一个”,然后才道出招聘的职位与要求,让人先沐浴一下温柔和浪漫。
还有些招聘广告干脆走起了创新型路线:一只可爱憨厚的招财猫赫然可见,“招才”两字相映成趣,企业招财也招才,生动形象的招聘广告惹得不少人纷纷驻足。看的不是广告,是趣味……
转移生产很明智
在东莞,很多服装企业正尝试着去内地设厂或找内地工厂代工生产。虎门独蛇服饰早在去年就停掉了东莞的工厂,通过控股江西、湖北的一些代工厂将生产环节迁移到内地。很多工厂原来500人规模,现在减少到一百来人,把订单外发给内地加工厂,一方面减少用工成本,解决招工难,同时更有精力来开拓市场,打造品牌。
雅美服饰开发公司是一家典型的服装代工企业,员工从最多时的六七百人缩减到如今的七八十人,目前用工缺口还有四十来人。不过,公司老板郭正忠已经在衡阳建立了新的服装厂,设了一条生产线,投资几十万元,可容纳六七十人,员工很容易就招满了。并且,让他更坚定在内地开厂还因为那里的工资水平平均每月1500至2000,只有东莞的一半。
大送红包很诱惑
温州的老板们为了留住员工,不惜大送红包。只要员工节后按时返厂,就能拿红包。
节后开工首日,吉尔达鞋业车间K线员工小张按时上岗,从公司总经理李国华手中接过了500元“开工”红包。除此之外,老员工按时返厂可获得400元到700元的奖励,特殊工种的员工每个人额外奖励200元;初八、初九、初十报到的员工分别按奖励标准的100%、80%、50%进行奖励。
奥康集团则准备了总额为18万元的春节返厂人员贺岁红包,按50元至1000元面值不等的现金礼券放在6个抽奖箱中,让第一天上班的所有在职员工抽取。不仅有红包拿,在开工后的前三天,员工还可以领到3倍工资。
“希望”是最大的福利
在“用工荒”一年胜似一年的市场大背景下,企业是如何做到“不慌”的呢?或许江苏红豆集团的一些做法能给企业带来一些触动或启发。
就在众多企业一片“用工荒”的呼喊声中,拥有22000名员工、且一线员工超半数的江苏红豆集团却大声向外界宣布:这种现象在红豆集团从未发生过。
探究红豆集团说出上述一番话的背后底气,原来他们是未雨绸缪,早有准备。
江苏红豆集团不仅平素非常注重健全和完善员工的保障、福利。同时,集团还不断提高员工工资,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2010年,红豆三涨员工工资,员工工资平均增幅达49.6%。2011年节后一上班,红豆集团一线员工就收到涨工资的喜讯———熟练工年收入要超过4万元。为了将这一举措落到实处,红豆集团董事局以文件形式作出规定,企业生产一线熟练工年收入必须达到4万元以上,对于生产一线熟练工月平均收入超过3000元的企业,集团总部给予相应奖励,而对于生产一线熟练工月平均收入低于3000元的企业,集团则给予相应处罚。
不仅在物质上满足员工的需求,红豆还采取多种措施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红豆,对于一线员工,不仅给他们在生活上包吃包住,实行全员岗位技能培训,平时举办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员工业余生活,还为员工提供职业上升的通道,就是在个人发展上给员工以希望。
这源于集团总裁周海江的一个理念:人是活在希望中的动物,有了希望就会觉得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比一天有盼头、有奔头;反之,则会觉得一天不如一天,一天比一天没意思、没过头。长此以往,便会变得消极、悲观,在这样的负面心理压力下,其抗挫折、打击能力较常人脆弱许多。所以,红豆让每个人都看到上升的希望。红豆下属所有工厂都实行星级员工评选制度,从一星级到三星级,星级员工不仅每月有固定补贴,被评为三星级员工,红豆还免费送其上大学,毕业后就有机会到科室和生产管理岗位工作。
红豆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机制,竞争上岗的公平机会。在红豆,任何一个岗位,上至厂长经理,下至车间班组长,都实行竞争上岗,都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向全集团公布,谁都可以来报名,报名之后,当场投票选出来,谁是最优秀的,就由他来当厂长。竞争上岗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每个人都有机会在红豆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人生目标。“能者上,庸者下”在红豆已经成为惯例。这种用人机制使每个人都看到“职业希望”,不仅能最大程度激发了个人潜能,也使得团队竞争力更强。
难能可贵的是,红豆集团不是一时这样做,而是长期坚持,仅过年包车接送员工,红豆就连续13年如一日。正是长期以来对员工的物质和精神双重关爱,让员工真正享受“国民待遇”,不仅温暖了人心,也稳定了人心,才使得“用工荒”袭来时,企业一点也“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