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资水平的上涨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些寻找廉价劳动力的跨国企业是否依然会把中国当作首选外包目的地。
可靠的数字很难搞到。不过,美国劳工统计局(BLS)上周五发布的报告显示,2002年至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时薪上涨了一倍,而美国只上涨了20%。但是,尽管出现了如此显著的上涨,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仍只相当于美国的4%左右。
我们本周的图表展示了整个中国、中国城市地区以及中国农村乡镇地区制造业工人的人均名义小时工资,并与同期的名义劳动生产率相比照(此处的名义劳动生产率指的是根据购买力平价按美元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GDP)。
中国城市地区的制造业工资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地区。也就是说,2008年,中国约三分之二制造业工人的小时工资只有0.80美元,另外三分之一在城市地区的制造业工人则可拿到平均2.40美元的小时工资。此外,虽然2008年中国城市地区制造业工资相对于美国工资的比例从2002年的约3%升至约7%,但农村地区相对美国工资的比例只微幅升至略高于2%的水平。
从2006年起,农村和城市地区的小时工资均加快了上涨速度;预计随着新劳动法的实施,小时工资从2009年起还会进一步加速上涨。新劳动法规定,工人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有权要求雇主限制超时工作、上强制性社会保险和及时支付工资。
新劳动法和最低工资规定推动了中国工资水平上涨,不过它们并非唯一的推动因素。城市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农村向城市移民速度减缓和生育率降低加剧了这种短缺)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对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飙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过,尽管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已升至空前高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他们的收入仍然很低,同时也低于台湾和菲律宾等许多亚洲新兴经济体。
此外,若把中国劳动生产率的上升考虑在内,中国工资水平的上涨就变得不那么显著了。由于技术进步、资本投入增加及人力资本上升,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一直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大幅上升,过去十年的上升速度甚至更快。中国工厂的劳动力成本或许提高了,但它们生产同等乃至更大数量产品所需的工人却比以前少了,基本上抵消了工资上涨的影响。
而且,在生产率上升的同时,中国制造业工人生产的产品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上世纪90年代,中国出口的主要是鞋类和服装;如今,中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已变为电脑、电脑配件和通讯设备。根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数据,高科技产品在中国出口中所占比例已从本世纪初的约五分之一上升至2008年的接近三分之一。
随着中国各所院校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人数在2002年至2008年期间翻了一番),中国对生产廉价低附加值产品的跨国企业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对生产廉价高附加值半成品和成品的跨国企业的吸引力则在上升。
中国正在从一个为低成本产品提供廉价和低生产率的劳动力的国家,变为全球制造业生产链中的关键一环。事实上,中国2008年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较2002年翻了一番,并已成为亚洲新兴邻国生产的制造业零部件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中国依然低廉的劳动力将利用较高的生产率、技术和人力资本,将这些零部件与中国制造的零部件一起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