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价时代已经毫无疑问的到来了。更“危言耸听”的是,中国人祖祖辈辈消费了几千年的棉花,今后可能只用于高档产品甚至奢侈品。
这一看似“荒谬”的论断,却得到了国内外众多权威人士的赞同。从这一观点出发,论证化纤与棉花谁好,谁的性能更优越已经没有意义,因为“化纤几乎将取代和占据所有因棉花不足而空出的领域”,化纤将“无孔不入”。继续增加的,将是化纤在纺织服装领域原料结构中的份额,由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星星之火”,逐渐燎原到目前的70%,再到将来的更高比重。当然,伴随着这一过程的还有化纤在交通、运输、医疗等众多领域的“绽放”。
一切似乎看来很美好,化纤继续新增的产能似乎也都能找到合适的下游需求消化掉。问题在于,能源、资源、环境等日益凸显的外部约束,以及由于生产规模过大造成的竞争加剧,都使各家企业的生存、发展压力不断加大。
笔者发现,在这一时期,不论大小企业,对品牌的重视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利用各种新品种打响品牌,在用户与市场充分认可的基础上塑造值得信赖的企业品牌,是很多纤维企业正在尝试的路径。但是,行业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让企业在推广新产品时时常感到步履维艰。
前两天笔者在上海逛了一趟中针会。在琳琅满目的袜子、内衣世界里,笔者看到了一些纤维企业的身影,其中既有推广相对成熟的天竹纤维,也有正在起步阶段的桑蚕蛹蛋白纤维。生产“圣桑”蚕蛹蛋白纤维的是宜宾丝丽雅集团惠美线业公司,他们为了推广新产品,专门成立了惠美新材料有限公司。惠美线业董事长廖周荣在展会上与笔者聊起纤维推广的困惑。他坦言,虽然前期在相关场合作了一些推介,下游部分企业对蚕蛹蛋白纤维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很感兴趣,但真正尝试的企业较少。对于下一步如何继续推广,他还没有特别好的办法。
相比之下,同期参展的天竹纤维,算是国内新纤维推广的“老大哥”了。吉藁化纤通过产业联盟的形式,整体进行推广,使天竹迅速深入人心。业内想复制这一案例的企业不止一家,但存在现实难度。
笔者认为,采用大规模产业联盟的方式推广新产品,需要具备的一个前提就是,该产品是量大面广的品种,具有被大范围应用的基础。比如竹子这种可再生资源在中国产量十分丰富,而且生长周期短。相比之下,蚕蛹蛋白纤维由于资源有限,定位过于高端,很难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当然,更为可行的,也是纤维企业常用的方法,就是向产业链下游依次推广。但这种方式的最大缺点在于链条太长、环节太多,到达终端时效果已经大打折扣。而且,每一个环节的创新积极性,都会直接影响纤维最终的推广情况。就如同本次展会上,廖周荣与一些纱线企业的老板洽谈,他们却只感兴趣而不愿尝试。花很长时间去寻找具有共同创新意愿的纱线、面料以及服装企业的战略伙伴,在新纤维推广过程中是常有的事情。而且,还不保证最后一定见效。
东华大学王华平教授曾多次指出,国内纤维企业的创新成本太高,本应各环节承担的创新成本都落在纤维环节了。费尽力气推广成功,纤维企业也不是最大的赢家,因为标准缺失等使得市场迅速混乱,以次充好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很多纤维企业开始在终端产品上挂吊牌,这既保证品质、稳定市场秩序,又推广品牌。
多少企业艳羡杜邦及它的“莱卡”,但国内现阶段还没有企业具备这样的实力,合作推广无疑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主旋律。已经有不少企业正在尝试,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结合产、学、研各方力量共同推广新产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新产品推广的困难越凸显,越说明行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没有理由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