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幸福感”作为时下关注度较高的热门词,也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核心词,以它为主题的2011年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拉高了行业对设计师创作表达的期待值。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从辩证的角度对“幸福感”一词进行了解读:中国面料品牌以及面料设计师对时尚话语权的追寻,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幸福对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来说,是终级的价值目标,也是最强大的动力引擎;创意的诞生,往往伴随着幸福的痛快感受。须知“痛字当前,快字其中”,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我们才能获取无法或缺的幸福。
说到“幸福感”,孙瑞哲结合当下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分享了他的几个观点,从幸福的制约因素到攀升途径,来探寻面料产业与面料设计师的“幸福之道”。
幸福之道的探索价值
对中国纺织工业而言,正走在由“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发展道路上,孙瑞哲认为,一个纺织大国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标准话语权和时尚话语权。在这个过程中,幸福感其实是一直是存在的,对其探索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对“幸福感”的探索和追求,既是与国家倡导宏观经济“包容性增长”、关注民生幸福的行业呼应,也是设计师运用面料设计的创意语言,对个体幸福的细微捕捉。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感知各不相同,但这个主题将激发面料设计师丰富多彩的灵感解读,令本届大赛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与幸福暖意。
对面料设计师而言,他们的幸福之道在哪里?孙瑞哲认为地位提升的问题。企业对面料设计师的待遇到提升,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荣誉。也就是说,他们不仅仅是光彩亮丽服装的幕后推手,而是要像服装设计师一样走到幕前,得到行业的关注和尊重。例如说当前已启动的面料设计师资质认证,以及接下来的年度面料设计师评选,这个职业舞台将迎来更多的目光,而这也是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举办的主旨之一。
幸福指数的制约因素
首先,孙瑞哲分析了到底是什么在制约面料企业“幸福指数”的提高?一是面料企业的创意设计能力无法与生产制造能力相匹配;二是面料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三是面料设计人才的相对稀缺。
具体而言,当前面料的设计与研发无法做到“内外兼修”,制造能力与质量水平提高了,但在流行趋势的研究、应用与消费引导方面欠缺。
而对面料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尤其对花样设计缺乏制度保护,造成自主创新动能不足,直接限制了面料企业对创意研发的投入。而法国PV展的正面意义也在激励着国内的面料企业,如果只是一味的抄袭,在行业内绝对没有市场,这个观点也逐渐在市场竞争中得到验证。孙瑞哲强调,就是要让行业的认识到“谁抄袭谁可耻,谁原创谁光荣”。
正是基于对面料创意设计能力的忽视,以及对创意设计能力的保护机制不健全,令面料设计人才相对于服装设计人才成为稀缺资源。若把“以人为本”的概念做一个另类解读,我们会发现,很多面料企业仍然把面料设计师视为损耗意义上的“成本”,而不是将其作为足以实现价值释放的“资本”。这种观念的错位,令面料的设计水平陷入了低效循环的怪圈。
幸福感的攀升途径
其次,如何才能使面料企业的“幸福感”节节攀升?孙瑞哲从三个方面分别说明:面料设计的“系统观”、“融合观”、“责任观”。
一是面料设计的“系统观”。纺织服装产业创新,本质上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创新。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面料企业需要与原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下游服装品牌商建立高效、透明的供应链协作关系。我们发现,"幸福感指数"较高的面料企业,不仅具备坚实可靠的制造能力,同时还能够主动渗透到下游服装品牌商的成衣设计与开发阶段。这种协同开发模式,有效地避免了面料产品投向成衣市场过程中出现的效果变异,同时也加大了服装品牌商对面料企业的专业依赖度。这带给我们的启发是:面料设计应改变孤立封闭的状态,主动形成与下游服装品牌之间的协同开发,形成产业链集成创新的系统思维。
二是面料设计的“融合观”。从以往面料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来看,跨界、融合的观念成为面料设计佳作的灵感导向。同样,产业发展也在不断地实现边界扩容,我们应该跳脱产业看产业,进行扎实的本土流行趋势研究,运用艺术的视角、利用新技术的杠杆、立足市场的语境,使得面料产业发展整合更多的外部优质资源,刷新传统的产业界面。
三十面料设计的“责任观”。“幸福感”首先来源于“安全感”,面料产业的安全感,一定是通过“质量”、“环保”、“绿色消费”等观念作为核心表达。在未来面料设计中,希望更多面料设计的创意人才将更多的智慧投入到有机棉、纤维循环利用等环保型面料的开发与应用中去,我相信,这些代表着未来消费方向的新型面料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需要面料创意的设计人才运用技术与时尚的双重思维,为更多的消费者创造安全、安心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