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曾任沃顿商学院,密西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郎咸平是世界级的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主要致力于公司监管,项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
目前,中国是低工资、高物价,而美国是高工资、低物价,将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就使中美两国实际收入之间的差距,远高于货币收入之间的差距。这种现象反映在现实生活中便是,美国工人仅靠一人之力便能养活全家,而在中国的工薪阶层,即便夫妻二人都有稳定的工作,他们共同负担一个子女仍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时还需要父母的接济。为什么中美两国工人货币工资之间的差距看似在缩小,但中国工人供养家庭的能力却在下降,甚至下降到了夫妻二人共同工作养活一个孩子都困难,这种状况在世界工业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我国的GDP大幅攀升,但居民储蓄的上升却非常缓慢。如果储蓄可以用来衡量财富的指标,那么我们这几年的GDP尽管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却和老百姓的关系不是很大,因为老百姓的财富并没有相应的增加。也就是说,老百姓财富的增长速度和国家GDP的增长速度差距逐渐拉大。国民的收入跑不过GDP的增长,更严重的是,我们国民的收入竟然也跑不过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所以,这次两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国民收入水平要与GDP同步增长。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实呢?答案十分简单:中国财政。
无论是美国的低物价,还是中国的高物价,都是中国财政运行的结果。这也是美国政府如此关心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因。
首先,美国低物价与中国的财政补贴有一定的关系。中国外贸的财政补贴政策,一是通过出口退税的方式按商品发放;二是通过亏损补贴的方式对企业发放。
其次,中国的高物价,则是中国实行高额税收和通货膨胀的结果。中国税收占消费品价格的比重最高竟达64%,而商品本身的比重只有36%,中国老百姓每购买100元商品中就包含有64元的税收,超过商品本身近1.8倍。如此惊人的高额税收加到商品价格里面,自然会造成物价扶摇直上。
但情况并不仅仅如此,问题还远没有结束,中国老百姓还要承担因出口商品造成的巨大通货膨胀的损失。因为中国每出口1美元商品,国内就要按照大约1:7的汇率增发7元人民币来加以平衡。以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2.3万亿美元来算,国内由此增发的人民币要超过16万亿元,相当于2008年3.4万亿元市场货币流通量的近5倍。这些由外贸出口结汇投放的巨额货币,全部以通货膨胀的方式转嫁到了老百姓头上,造成老百姓手中货币的大幅度贬值,物价自然就会相应大幅上涨。
由此,我们也看到一个让老百姓欲哭无泪的现象:中国出口商品越多,赚取外汇越多,老百姓就越倒霉。
生产的商品出口到了国外,由此换取的美元也借给了国外,而把借此增发的人民币留在了国内市场上,变成了没有任何商品做基础的“废纸”。
这些增发的“废纸”与现有货币一起流通,必然会造成现有货币大幅贬值和物价大幅上涨。其结果就是中国老百姓不仅损失了出口商品那一大部分财富,连手里的货币财富也都遭受贬值损失。
而美国的情况恰恰与中国相反。美国市场上的货币流向了中国,而中国的商品流入了美国市场。这样货币减少而商品增加,钱少物多必然导致物价下降,美国老百姓手里的钱便能购买更多商品。
再加上流向中国的美元又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回流到了美国财政部,美国财政部就可以用中国的这些钱来增加公共品的供给,能够进一步起到降低物价的作用,这又提高了美国老百姓的购买力。
总之,如果站在中美两国老百姓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国家立场上看待这个问题,事实将更加清晰,中国老百姓生产的商品,被美国用美元买走了,而美元被中国政府拿走买了美国国债;美国老百姓得到了商品,中国政府得到了美元,而中国老百姓唯一得到的,就是手里现有货币的贬值。
结果是,美国给中国印发美元纸币,中国给老百姓印发人民币纸币;美国用这些纸币为美国老百姓换来了所需要的各种商品,中国则相反,由于纸币的大量增加而稀释了人民币的币值和群众的购买力。
形成这个中美财富魔方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货币增发和商品增加之间的分离:即中国新增加的商品流向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而新增发的货币却留在了中国市场,不断稀释着老百姓手里货币的购买力。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趋势。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高工资低物价,而中国却反过来低工资高物价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