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经济顾问王建所作的令人注目的断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经济放缓的速度是否比许多观察人士认为的更快?
王建周三接受路透社(Reuters)采访时表示,中国到年底时将不得不开始下调利率。在通胀担忧仍是新闻主旋律的情况下,他却预测货币政策将放宽松,这肯定有点过早了吧?也许不是。
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势不可挡的增长已开始放缓。
瑞信(Credit Suisse)的陶冬表示,他对增长的担忧已超过通胀。他指出,中国的工业产出不断放缓,出口趋弱,住房、房产相关消费品和汽车的销售显著放缓。
这些及其它指标(包括本周的经济数据)的持续下行趋势,可能引发有关繁荣即将告终的忧虑。
陶冬确实提出了一些保持乐观的理由:通胀相对较低,经济重心正向服务业转移,当前的消费繁荣仍将持续几年。
而且,从中国的一贯表现看,“放缓”只是一个相对而言的说法。瑞信只是预期增长将降至可观的9%,而且比此显著悲观的人并不多。
这样的放缓是否足以引发降息?看好中国的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他在周四表示:“我猜测中国的GDP增幅将降至8%左右。如果我说对了,那意味着在今年下半年某个时候,中国的通胀将不再是问题,将回落至4%左右。而中国央行将能够停止收紧货币政策,从此我们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了。”
但是,此话的假设是增长放缓的同时,通胀也出现减速。如果通胀不减速呢?如果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飙升,推动国内价格上涨,触发第二轮效应,尤其是大于预期的加薪呢?那时中国官方将面对一个更为棘手的挑战。降息不会像王建说的那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