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尽快建立纺织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体系。赵丰透露,由中国丝绸博物馆牵头,联合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开展了“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工作。目前,这一项目已顺利通过申报材料基本要求的审核。
“申遗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申遗得到应有的保护和重视。”业内人士认为。
传统工艺亟待传承发扬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纺织品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中国人利用棉纤维织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之初,如“中国四大名锦”中的南京云锦,至今已有1580年的历史,而汉唐织锦则有3000多年的历史。保护和利用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行业凝聚力和自豪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有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中,凡是与传统手工工艺、技术相关的项目均可界定为工业遗产。照此说法,纺织应当属于工业遗产的范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纺织、印染技艺,许多是农耕时代的工艺、技术,由于时代久远,文化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保护难度更大。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当地的重视和保护。这与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吴元新多年来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不无关系。2000年,吴元新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蓝印花布艺术馆,展出了他花费十几年从民间收集到的一大批珍贵的蓝印花布实物。
据了解,蓝印花布起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古时称为药斑布。这种传统手工蓝布工艺繁杂,制作流程长,需经过镂刻花版、刷桐油加固、刮浆、阴干、缸内染色、晾晒、刮白等几十道工艺流程。吴元新告诉记者,现在除了湖南凤凰镇还有一些蓝印花布外,多数蓝印花产品都出自南通,有蓝印花钱包、手帕、围巾、床品等,价格从20多元到上千元不等。由吴元新主编的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之一的《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一书即将出版。“蓝印花有上千年历史,我不想让这个传统工艺在我们手上失传。”吴元新说。
如今的蓝印花布怎样?记者电话采访了南通一家生产蓝印花布家纺产品的企业。据公司负责人介绍,由于棉花涨价和汇率变动,公司从去年9月以来就不接国外订单了。他说:“现在公司已经很少生产蓝印花布产品了,只做礼品订单,风险小。”据了解,南通许多生产蓝印花产品的企业已经摒弃了传统生产蓝印花布的复杂工艺流程,采用环保染料加现代机械生产蓝印花布。传统的蓝印花工艺荡然无存,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有识人士呼吁,保护、发扬传统纺织技艺刻不容缓。
纺织申遗意在呼唤保护
在已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中,纺织项目所占比例较小,只有旗袍、中山装和传统棉纺织技艺等项目被列入其中。是不是没有其他纺织品可以纳入申遗项目中呢?答案是否定的。应当说有许多情况我们没有掌握。如少数民族地区流传下来的一些传统毛毯(毡)编织工艺,就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极有可能失传。另外,纺织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也一直没有启动。
北京红都服装公司一位负责人认为,毛氏中山装就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世界级遗产项目名录。据了解,还有许多纺织品没得到适当的保护,申遗工作也没有列入议程。
河北魏都土织布是一种手织老粗布,其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其中主要工序为15道,包括轧花、弹花、纺线、浆线、刷线、做综、闯杼、掏综、吊机子、织布等。河北邯郸魏都土织布坊有限公司经理张晓熙说,现在掌握魏都土织布“四页蹭”(一种织布技法,可同时将4种纬纱穿扣,色彩丰富)技艺的人,在当地不超过60人了,其中大多数是上年纪的老人。现在有很多机织的普通布冒充老土布,以前土布幅宽49厘米,现在是54厘米,四幅可以拼织一幅床单。
老粗布是几千年来民间世代延用的一种手工产品。北方诸省如山东、河北均有老粗布的踪影。由于它质地柔软、手感极佳,透气性好、无静电反应、持久耐用,所以具有冬暖夏凉、不卷边、抗静电的特性;又因其线粗纹深,整个布面形成无数个按摩点,所以尤其适合老人和孩子。在崇尚环保、天然的今天,更好地利用、传承和保护这种传统的织造工艺也被赋予了新的现实意义。
相关链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截至2009年7月,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不含扩展项目),涉及纺织的有52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中有13项,合计有65项。其中以苏绣、湘绣、粤绣等为代表的刺绣,以蚕丝织造、鲁锦织造等为代表的织造技艺,以蒙古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服饰为代表的服饰,还有苗族蜡染、白族扎染等传统染整技术,成为纺织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