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美国经济的疲弱不再被否认。之前,各大机构尤其是白宫迟迟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当然,更大的问题是,疲软是如同白宫所说,是暂时的,还是会持续更长时间?上周,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给出了比较乐观的答案。但笔者怀疑,这样的乐观判断缺乏充足根据。
对于6月7日伯南克对美国经济的展望,笔者认为,在通货膨胀的短期性、商品价格的主要推动力等方面,他的分析是合理的。但对于目前经济数据疲弱的原因,伯南克给出的解释值得商榷。
在发言中,伯南克将近期美国经济的疲弱表现归因于日本大地震、美国飓风、汽油价格等短期因素的干扰。他详细描述了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的疲弱状况,但预期实业界的积极发展可以起到抵消作用。
但伯南克的分析也许忽视了一些经济逻辑。
美国经济在去年第四季度增长了3.1%,大部分经济学家以及美联储都乐观地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可以增长3.2%,第一季度可以增长3.6%。但实际情况是,第一季度的年化增速只有1.8%。更糟糕的是,进入第二季度后,形势进一步恶化。从首次失业申报数、新增非农就业岗位、新产品订单、采购经理指数(PMI)等指标来看,4、5月经济表现甚至弱于第一季度。
这样疲弱的表现,真的如白宫所言是暂时的么?应当不是。
美国经济增长乏力,最主要的原因是内生动力不足。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在宽松到极限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推动下,美国整体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然而,这种反弹并不令人信服。从实业层面讲,去杠杆化过程凸显过剩产能之严重,而缺乏激动人心的科技与实业创新,令实业界难以找回“动物精神”。
从金融层面上讲,金融危机的后遗症之一是企业界异常谨慎,即使盈利情况相当不错,获得的利润也被用于修复与改善资产负债表,而不是搜寻新投资项目,或者扩展生产能力。即使美联储保持零利率政策,并大举收购银行界与企业界持有的债务,起到的作用只是防止了流动性危机,而没有启动信贷创造浪潮。银行界与企业界被美联储塞了满手的现金,但它们一方面难以发现值得投资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没有充足的动力去承担风险。这种状况导致经济体自身提出的信贷请求很低。
一个印证是,美国风险溢水停留在十分高的水平。风险溢水是不同风险级别的企业债券收益率之差,衡量了投资者为承担更高的风险要求的补偿。历史上,风险溢水均值为2%,经济衰退时上升到3%,经济繁荣时刻下滑到1%。而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该指标飙升至6%。现在,在实体经济号称已复苏了两年之后,风险溢水仍旧在3%的水平,也就是历史上经济衰退的平均水平。这表明经济体没有看见繁荣远景、也不愿意接受过低定价的风险。
缺乏了对风险的承担,美国实业界难以创造更多的扩张与就业机会。有两个指标可以显示这一点。
首先,由于信贷请求低于历史均值水平,由金融体系自主创造出的货币供应量增速目前仅为4.9%,虽已经远高于2010年初的1.4%,但仍旧低于6%的历史均值。眼看着已将自身资产负债表扩张至2.6万亿美元的水平,美联储应该对无力单靠一己之力创造出充沛的信贷请求与货币数量感到沮丧。
其次,正是因为实业界不愿意、或者说无能力扩张产能,就业市场表现恶劣:在危机期间,美国丧失了800万个工作岗位,而迄今为止,仅仅恢复了90万个;失业率仍然徘徊在9.1%的高位。哪些怯于招聘、勇于削减成本的企业获得了很好的利润,支撑了库存增加以及股市的良好表现,却无助于就业市场的好转以及经济的实质增长。
从目前形势来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国经济可能继续失去增长动力。白宫的天量财政赤字政策无以为继,国债增速可能从去年的14.7%降低到今年的6.2%。美联储也将于6月结束量化宽松政策。失去了政策支撑之后,美国经济缺乏内在增长动力的致命缺陷将显露无遗。按照我们的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速很可能在1.5%以下,约为经济学家预期值的一半。如果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伯南克将何去何从?
美国经济走势对中国经济意义重大。中国经济增速自去年以来拾级而下,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0年3月份的18.1%下滑到今年5月份的13.3%,而库存则开始上扬,笔者认为,这显示出中国经济进入典型的产能释放阶段。在过去的四个经济周期中,产能释放阶段往往对应着出口增长,意味着很多产能被外需吸纳。如果以美国为代表的外围经济持续疲弱,加上人民币以可预期的速度升值,中国过剩产能被出口吸纳的比例将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事实上,今年中国的出口增速据预测将仅有15%-20%,远低于2010年的31%。失去了国际市场作为排泄口,剩余产能将以更大的力量倾泻于国内市场,行业竞争将会更加白热化,企业效益将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沿海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及其配套产业。从近期的草根数据来看,沿海一带的民营企业经营状况堪忧,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为经济研究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