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真维斯过得并不平静,从5月23日开始,被关注度忽然飙升,因为真维斯冠名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并挂牌,不仅在清华校园而且在社会上都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据了解,此次冠名,本是缘于清华大学在百年校庆之际推出的一系列筹款项目,真维斯集团选择捐资清华第四教学楼,作为今年的常规公益项目之一。而之前真维斯被关注,是因为截至2009年,真维斯援建的希望小学35所;新成长阳光操场55个;希望工程爱心社24间,参与1500多人;在全国24所高校设立大学生助学基金,共计1800万元;慈善歌会足迹遍布10几个城市,累计捐赠近6亿元。
对于清华真维斯楼事件,真维斯始终保持理性的态度,用沉默是金的态度抗击各种议论的力量。当记者连线正在真维斯总部开会的某部门员工刘女士时,她表示:对于和公益慈善有关的采访,这段时间公司高层一概不予回应;而对于每年的慈善捐款做多少预算,这些问题只能由杨勋先生亲自回答。
我们不妨猜想一下,一向把慈善作为自己另一个使命的杨勋,此刻也许最想说的还是他常说的那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就必须回归社会、回馈社会,这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必由之路。
作为真维斯的员工,刘女士认为这件事情没有什么好回应的,真维斯从事公益慈善及捐资助学一向都很低调,也不想通过这种方式博出名,她也很奇怪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范围的争论。
无论是清华真维斯楼事件还是刚成立的河仁慈善基金会、备受质疑的陈光标高调慈善行为等等。我们虽然充满敬意,想要效仿却不太可能。对于企业的公益慈善行为,我们到底应该关心什么?是钱的来路是否恰当,还是要审核企业产品是否合乎社会趣味和道德标准?
记者了解到,清华其他楼被企业冠名的也有,但是通常都是特定行业冠名特定专业。很多专家和学生在微博中认为清华需要与之匹配的行业、与之匹配的品牌。虽然真维斯冠名打破了通常的惯例,但是如此大的反应,这难道不是对于基础行业的一种歧视吗?如果是这样,似乎说明他们的思想过于狭隘了。这又提醒了那些想要投身公益慈善和捐资助学的企业,在选择捐赠对象时也要考虑到定位问题。这种无奈的选择方式确实会让企业觉得有点挫败感。而更多投身公益慈善的企业也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对行善者要求苛刻,对接受者则没有什么要求,今天该如何做慈善?
我们要在一些观念上弄清慈善事业的本义,慈善最需要倡导的是诚信。慈善事业应该是宽容的,也是高尚的。不管什么人,什么企业,出于什么动机,都应鼓励其搞慈善。但其善行本身应该是真实的,是有诚意的。如果其善行本身也掺杂使假,甚至以慈善之名巧取豪夺,这就使慈善事业失去了基础。
我们不妨看看国际国内一些做公益慈善比较成功的案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成立的盖茨基金会,不仅是因为美国人热衷慈善,同时他们把慈善当作一门生意,并讲求规模经济,将基金会所获得的收益运用到公益的用途上。而华人圈内比较著名的李嘉诚基金会,在实施每个项目时最关注的是最基础元素:谁受益、如何受益、何时受益、受益价值为何等等,保证每个项目都能落到实处,而不是假大空。我们不难看出,这两家基金会得以长青发展,就是因为非常注重诚信慈善。
如今,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要想走向长久健康发展的道路,仅仅靠企业的个别行为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慈善制度、建设良好的慈善环境,这或许是历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