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 公告通知 | 配额查询 | 招标专栏 | 配额行情 | 清关情况 | 配额快讯 | 配额分析 | 配额调剂 | 签证情况
 你现在的位置:频道首页 >> 信息正文
纺织工业这十年——杜钰洲:中纺联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发表时间:2011年11月14日    作者:杜钰洲

各位代表,各位理事: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同志专门发来贺信,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过去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未来联合会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十届全国人大顾秀莲副委员长、国资委邵宁副主任和工信部朱宏任总工程师都发表了重要的讲话,让我们一起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向大会报告过去五年的工作,并对今后联合会的工作提出建议,请大会审议。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总结“十一五”规划期行业的发展和提升,总结经验。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结合国际国内新形势,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全面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开创纺织工业由大变强事业的新局面,同时努力开创联合会自身品牌建设的新局面。


   一、纺织工业联合会的工作促进了中国纺织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0年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市场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结构调整最明显、技术和质量效益提升幅度最大的时期,为实现纺织强国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1)规模以上企业从2001年到2010年的发展变化:
   ––从业人数从738.04万人增长到1156万人,增长56.54%,其中前5年增长53.9%,后5年增长16.21%。
   ––工业总产值从8894.5亿元增长到47612亿元,按可比价增长422.36%,翻了2.39番。其中前5年增长1.31倍,后5年增长1.26倍。
   ––利润总额从295亿元增长到2978亿元,按可比价增长了近9倍,翻了3.3番,其中前5年增长1.4倍,后5年增长3.2倍。
   (2)全行业的发展变化
   ––全行业出口额从530.44亿美元增长到2120.01亿美元,增长3倍(按可比价增长1.78倍),翻了2番(按可比价翻了1.48番)。其中前5年增长1.22倍,后5年在全球金融海啸影响下仍增长80%(按可比价增长35%)。
   ––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从2000年的1360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4130万吨,增长了2倍,其中前5年年均增长14.6%,后5年年均增长8.9%。从2000年到2009年,世界纤维加工总量增长72.37%,扣除中国纤维加工总量的增长后,世界纤维加工量则下降17.89%。
   其中,化学纤维产量从694.2万吨,增长到3089.6万吨,增长3.45倍,翻了2.15番。棉及化纤纱产量从660万吨增长到2717.0万吨,增长了3.12倍,十年翻了2.04番。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十年来,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从391.53亿美元增长到1916.81亿美元,增长389.57%,十年累计贸易顺差11381.42亿美元,占全国同期货物贸易顺差13265.73亿美元的85.8 %。2011年1-9月,纺织服装贸易顺差是全国贸易顺差的1.64倍。
   ––产业用纺织品成为纺织工业新的增长点,总加工量从173.8万吨(占纺织全行业总加工量的12.8%)到821.8万吨(占全行业总加工量的19.9%),十年增长了3.73倍,翻了2.24番。


   2、过去十年是纺织产业技术提升最快的时期


   ––全行业落实2004年纺织工业联合会公布的科技发展纲要,重点组织突破28项关键技术和10项成套设备,取得重大进步。大规模技术改造、大规模推广先进技术、大力促进技术攻关和产品创新等,使产业技术含量大幅提高。过去10年,规模以上企业人均支配总资产提高1倍,人均总产出增长2.4倍,人均利润增长5.4倍。产业综合销售利润在2010年达到6.45%(2005年为3.53%,2000年为3.53%),比2005年提高1倍,总资产贡献率提高1.21倍(从5.97%上升到13.20%),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1.0万元/人年,比2000年增加2.7倍。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产品产销率97.8%,比2000年提高0.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6.38%,比2000年下降9.11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由20.15%下降至13.70%;人均总资产增长1倍。
   ––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能力力度加大,新技术装备比重大幅提高

“十五”期间

“十一五”期间

投资国产先进装备(亿元)

1549.64

3080.77

投资进口先进装备(亿美元)

187.16

199.30

使用先进装备国产化率(%)

50.06

73.48

 ––科技攻关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新兴高功能、高性能纤维材料取得重大突破,常规化学纤维产业高起点、大规模、差别化取得大幅进步,国产化技术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占主体地位,单位产量建设投资比“十五”期间进口装置下降近90%。自主开发10项成套设备对行业技术改造发挥了支撑作用,清洁印染工艺的装备大量涌现,新兴纱线、面料、制成品达到国际水准。
   ––单位增加值的耗能、耗水、废水排放量下降幅度均已达到国家约束性标准,全面完成“十一五”各项节能减排目标。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纺织工业总产出持续扩大情况下,其能耗总量在2007年出现下降拐点。纺织企业积极采取缩短生产流程,余热再利用,使用节能设备、加强管理降耗措施,自2007年之后纺织工业能耗总量呈现下降趋势,2007年比2005年下降了21.6%,提前四年完成了国家约束性指标。
   据环保部统计,纺织工业是我国39个工业行业中的用水大户,2007年用水总量达到最高峰为94.32亿吨,排第六位。“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加大改造力度,废水回用率达到60%以上,有的企业还实现了废水“零排放”。纺织工业用水总量在2008年就达到了国家提出的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05年下降30%的主要目标。近年来,纺织企业采用原液染色、各种清洁生产工艺、开发仿真纤维,采用可降解浆料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化学需氧量的排放。
   一批节能减排的新技术实现突破性进步,并在行业中推广。棉纺行业色纺纱技术,推广少用或不用PVA上浆,推广筒子染纱和经轴染已达到80%。化纤行业共淘汰落后产能300多万吨,聚酯涤纶行业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比重达到75%,与2005年相比,化纤吨纤维综合能耗下降30.4%,聚酯聚合、粘胶短纤、锦纶聚合、锦纶长丝能耗水平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吨纤维取水量下降25.7%,废水排放量下降25%。印染清洁生产技术和高效短流程前处理技术推广面目前达到行业的20%;生物酶在退浆、酶洗、抛光和羊毛的防毡缩处理技术,推广比例达10%;少水节能的冷轧堆染整可实现节能约40%、固着率提高约30%,已在中厚型织物上应用,推广比例已达20%。国产新型节能环保纺织专用装备制造能力明显提高,研发了高效印染前处理设备、连续和间歇式染色机、精密印花机、印染在线资源回收及环保等设备,为纺织行业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提供条件。
   ––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废水余热回收、中水回用、丝光淡碱回收等资源利用技术在行业中推广应用比例已达到50%。纤维再利用技术不断升级,再利用纤维规模突破400万吨,以可再生、可降解的竹浆粕、麻秆浆粕为原料的粘胶纤维实现产业化生产。
   ––以产业链攻关为结合点的产学研、上下游创新资源整合型产业同盟发展迅速。


   3、纺织工业满足扩大内需的需要,对改善民生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中内销的比重从2000年的66.75%上升到2010年的81.54%。出口交货值前5年增长1.04倍,后5年增长46.84%。内销产值按可比价十年增长5.64倍。过去10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了25.53%,而衣着消费价格总指数是下降了9.21%。
   ––过去10年,全国人口增长了740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增长21027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3724万人,按可比价城市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增长2.45倍,乡村人均衣着支出增长1.99倍。十年城市化率从36.22%上升到49.95%,由于城镇居民的衣着支出是乡村居民的5.47倍,只要城市化率增加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衣着支出就增长1.32个百分点,这使过去十年全国城乡居民衣着支出年均增长14.64%。其中,“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04%,5年翻了一番多。(从1980年到1990年,“六五”、“七五”时期,城乡人均衣着支出按可比价增长78.18%,年均增长5.95%。1990–2000年,“八五”、“九五”时期,城乡人均衣着支出按可比价增长86.53%,年均增长6.43%)。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9年全国农民工有22978万人,城镇化发展使农民人均耕地从2000年的2.9亩增长到2010年的3.59亩,10年增长了24%。
   ––过去10年,城乡居民衣着消费结构的提升,不仅在于科技含量和物质使用功能的大幅提高,而且体现在衣着产业所承载的文化创造力大幅提升。人们日常生活审美要求和对品牌价值的认同促进了纺织工业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持续提升。
   ––过去10年,纺织工业适应经济建设需要,产业用纺织品生产进入发展最快的时期。十六类产业用纺织品用途的技术纺织品消费纤维总量增长3.5倍,已占纤维加工总量的20%。
   ––过去10年,全行业从业人员由2000年的1300万人左右增长到2010年的2200万人左右,其中80%是农民。同时拉动第三产业的就业。纺织工业加工天然纤维产业链最长、容纳就业最多、发展提升最稳定的产业,为城镇化、农民工就业和农业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10年,纺织工业企业组织结构和区域结构布局的调整加快,既增强纺织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又对缩小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产业转移加速,中西部地区投资年均增长27.2%,占全行业的比重从2005年的23%提高到2010年的48%。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改革改制、上市融资、走出去、跨国配置资源等发挥了带头作用;产业集群迅速发展,促进了纺织行业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


   4、出口竞争力不断提高,出口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


   201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实现212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3倍,年均增长14.86%,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比例从2000年的15%上升到超过1/3。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比重由2000年的55.7%,提高到2010年的74.4%,其中纺织品一般贸易比重达77.0%,服装一般贸易达78.3%。企业投资、自主品牌走出去及跨国配置资源取得重大突破。
   ––“十一五”期间虽然遭受国际金融危机重大冲击,人民币升值,国际市场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影响,纺织服装出口仍增长80%,而出口增长方式转为价值提升为主。

“十五”期间

“十一五”期间

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增长%

121.58

80.37

数量增长对出口总增长的贡献率%

87.5

43.16

价值提升对出口总增长的贡献率%

12.5

56.84

美国从世界进口总额增长率%

24.63

30.11

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增长率%

243.42

589.35

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占从世界进口总额比重%

2000年为
9.11%,
2005年为
25.12%,
2010年为
41.24%


   5、自主品牌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首先,是品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的外部环境明显改善,最重要的是自主品牌逐步得到国内市场的认可,国内品牌的消费越来越成为内需热点。政府部门支持品牌的侧重点逐步从政府评价选拔转向依靠市场竞争,加强市场监督,促进市场公平,提供公共服务,出台公共政策。
   第二,是纺织工业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的内生动力明确增强。纺织行业提倡的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逐步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着力点逐步从营造外部形象寻求政府态度,转向重点致力于“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社会责任”四位一体价值体系的创造和培育先进品牌文化。
   第三,品牌贡献率提升。在2010年规模以上5.5万户企业中,有8%的企业从业人员只占全行业9.41%,主营销售额占全行业12.21%,而利润占全行业37.82%。这些企业采用了先进技术,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品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些企业的平均人数只有240人。可以看出,一个品牌供应链所链接的众多配套企业,加工型中小企业,共同承担着品牌价值创造体系。按照市场化检验,服装行业已经连续7年在731个知名国产品牌中,通过大量的、正规的市场调查,分别奖励了43个品牌作为年度大奖,对行业品牌培育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中国国际时装周成为世界有较大影响到品牌活动。


   6、纺织行业职工队伍素质提升,人才作用增强

––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
   在规模以上纺织行业企业职工1156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占9.8%,高中(中专)以上学历占整个队伍比例已达53%,其中在化纤行业、纺机、印染行业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在70%左右。在纺织职工中具有高技术技能的职工比重越来越大,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人力资源。当前,已产生大批卓越工程技术人员、企业高管,技术研发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优秀服装、纺织品、针织、家居产品与环境艺术设计师,以及拥有大批具有较强创造力的高职队伍,这些杰出人才构成纺织工业科学发展的核心力量。
   ––纺织人才培养能力大幅增强
   1998年,原来七所部属纺织院校在校生只有2.8万人,现在已超过12万人。研究生在校生的培养能力从980人扩展到2592人,硕士点62个,博士点14个。全国设有纺织服装有关专业(纺织、服装、印染、艺术设计等)的本科大学约有200所,总培养能力每年大约1.5万人,在校学生6万人,其中纺织工程专业1.66万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3.04万人。在读博士生441人,硕士生2151人。
   ––纺织职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职人才队伍迅速壮大
   全国有纺织服装类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近百所,在校学生11.2万人,其中纺织类专业学生为4.48万人,服装类专业学生为3.92万人,染整类专业的学生为2.8万人。约有20%以上的毕业生成为专业技术带头人或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


二、工业联合会承担起促进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责任,做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新起点,确立了以深入调查研究为主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


   2000年以来,在市场配置资源和融入全球化形势的推动下,行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民营经济已成为行业的主体。产业经济结构和产业文化的多元变化,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这些决定了行业协会必须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行情、国情和世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探索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大变强的规律。深入调查研究成为协会理事会的主要思维方式和工作抓手。工业协会从“十五”规划就先后对浙江省、广东省组织了大规模调研,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完成《浙江省纺织工业竞争力研究》和《广东省纺织工业竞争力研究报告》。在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情况下,学习中央方针政策,提供优质咨询服务,同时促进了联合会指导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服务。
   十年来,行业发展经历了严峻考验:2001年世界经济低迷,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下降,国内货币从紧政策;以及2005年取消配额前后,欧美国家带头对我采取“特保”、国际贸易保护盛行,国内人民币大幅升值,出口退税率大幅降低;直到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纺织工业陷入非常艰难境地;纺织工业协会在2007年、2008年、2009年都在春节之后立即组织大批队伍到全国重点省份进行调查,向中央多次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取得重要成果:从2008年4季度到2009年1季度,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从9%逐步恢复到16%,调查研究对参与编制纺织工业3年“调整振兴规划”,“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十一五”和“十二五”两个科技进步纲要,以及从2009年开始的纺织工业2011-2020“强国纲要”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包括纺织科技强国纲要,纺织品牌强国纲要,纺织可持续发展纲要,纺织人才强国纲要,已进入最后定稿阶段。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已经成为各专业协会的思想路线和基本工作方法,成为联合会联合舰队的价值观和合作基础。


   2、紧紧抓住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不放松,不断增强科学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


   纺织工业协会从走上社会管理岗位第一天起,就以代表先进生产力推动纺织强国建设为己任,全力推动技术改造、技术攻关、产品创新开发。
   (1)先后两次发布行业科技进步纲要。
   2004年10月,发布了以“十一五”规划期为重点的科技进步“纲要”,确定对10项成套纺织装备和对28项覆盖全行业纤维材料、关键工艺、重点技术纺织品、环境治理、信息化以及基础研究项目的攻关。纲要对国家制定“十一五”产业政策,选择纺织重大攻关项目,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推动行业大规模技术改造,开展产学研技术攻关、品牌创建、队伍成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10月,发布了纺织工业从2011年到2020年以“十二五”为重点的“科技进步纲要”。提出50项重点攻关和产业化目标、110项重点推广的先进适用技术。涉及产业基础研究课题,高新技术纤维材料、新型纺纱织造印染工艺技术、信息化技术、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技术、节能减排环保技术、先进标准、各行业技术改造方向等。落实纲要正在成为全行业在“十二五”时期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2)大力推进全行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技术改造对纺织工业由大变强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早在上世纪的1998–2000年,根据中央决策以纺织工业为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突破口,全国棉纺织行业在1997年4245多万棉纺锭的基础上淘汰了1000万落后锭子,同时支持重点技术改造,为新世纪大规模新技术投入创造了条件,到2010年总锭子达到1.2亿锭,新世纪新增8557万锭,基本上是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棉纱产量从660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2717万吨,扩大4.12倍,其中精梳纱产量扩大5.73倍,比重达28.1%,无结头纱产量扩大7.14倍,比重达69.35%。布产量从277亿米增加到2010年的655.5亿米,扩大了2.37倍,其中无梭布产量扩大8.16倍,比重达73.75%,紧密纺装备从无到720万锭,淘汰了大量有梭织机,十年间有梭织布从217.7亿米下降到172.1亿米。印染设备新增大量高效、节水、节能工艺装备,淘汰的74型为代表的陈旧装备,印染布从158.7亿米发展到601.6亿米,扩大了3.79倍。
   化学纤维主要依靠自主研发创新技术,产量从2000年的695.4万吨到2010年产量达到3090万吨,聚酯产量从419.3万吨到2010年的1189万吨。新型聚酯装置技术起点高,规模大,投资省,带来全行业质量效益的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淘汰小聚酯约600万吨能力和230多万吨落后涤纶生产能力。针织、毛纺、服装、麻纺、丝绸、家用纺织品新技术投入都发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大力推动全行业产品创新
   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在“十五”期间,在国内外注册了“中国流行面料”商标,同时加大创新服务,以流行趋势研究引导行业,培育开发基地,创建服务平台,在推广先进工艺技术、人才培训、国际交流、质量检测与控制、创建面料馆数据库等全方位咨询,过去十年陆续发展了112户产品开发基地企业,表彰了产品开发优势企业114户。2011年这些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4%,新产品产销率达到43.82%,平均销售利润率达10.12%。协会科技部组织标准体系调整与完善,各专业协会都针对行业特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为产品开发服务的技术交流、人才推介及展示示范活动。市场部把大规模展会办成面向世界的产品创新的窗口。在过去的十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4.22倍,新产品产值增长6.77倍。
   (4)创立“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调动企业积极性,形成行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1996年10月,在陈锦华同志关心下设立“钱之光科技教育基金”,由7户企业和个人捐资861万元。从1997年到2005年,奖励了科技工作者、教师、学生共2214名,用于奖励金额600万元,加上基金运作收益余额1231万元。之后,根据中央对基金会的条例规定,正式批准由纺织工业协会筹办“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2007年,纺织工业协会又征得4户企业捐资1100万元之后,经国资委同意、国务院批准,2008年通过民政部注册正式成立“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基金会成立至今3年多时间,又有29户企业捐资人民币8008万元,港币582万元,加上基金会成立之初的861万元,全部捐资已达9366.8万元,用于科教支出已达1993万元(基金会成立之前支出600万元),到2011年11月,基金会净资产接近1亿元。“纺织之光”奖成为全行业科技进步、优秀教师和学生的最高奖励,从2011年起开始对5项重要的基础研究项目给予100万元资金支持。“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严格按照国务院条例和基金会章程,对纺织行业科技攻关和人才成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充分展现广大捐资企业对行业现代化建设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在2010年基金会被民政部评为“3A”级基金会。
   (5)发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作为纺织行业科技工作者之家和科普职能作用,在中国科协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双重领导下,在促进海内外学术交流,开展行业科普和工程师培训,编撰行业科技权威杂志《纺织学报》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3、加快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始终把信息化作为产业提升的推动力。重点发展四大信息服务。
   一是发展网络信息服务,成立中纺网络公司,建设联合会官方网站––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建立起链接试点产业集群的纺织产业网联盟;以中纺网络公司所属中纺达软件开发实体,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ERP系统,在行业内推动“e”百工程和“e”千工程、培育ERP示范工程,组织行业交流、制定推广规范;完成纺织行业知识库软件系统公关,建立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局域网。
   二是发展统计信息服务,建立行业统计暨运行分析预警制度。按照月度组织全行业运行分析会,判断行业走势、质量效益、资源、进出口形势、预警、研究行业对策,引导全行业稳定生产和结构调整,按年度出版“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已出版10期),在行业内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组织行业论坛,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三是注重行业舆论导向,成立新闻中心和传媒中心。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完善《纺织服装周刊》、《中国纺织》两个会刊的出版社建制,扩大会刊和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的影响力。发挥中国纺织出版社对行业全要素生产力的积极影响,发挥各专业协会和部门出版物的行业影响力。
   四是创办上海办事处,加强对长三角调查和以中纺企协为主对企业抽样调查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服务。


   4、全面实施名牌战略,着力提升中国纺织产业的品牌附加价值。


   纺织工业把提升品牌附加值作为产业提升的重要内容。围绕名牌战略,考察国内外纺织服装名牌发展历史和中国纺织服装自主名牌发展的内在因素。确立纺织工业自主品牌建设的三大措施:一是倡导提高科技与品牌对纺织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两个贡献率;二是倡导建立“质量、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四位一体品牌价值体系;三是在全行业营建良好的“品牌生态”环境。
   关于“两个贡献率”,科技贡献率是产业提升的基础,而品牌价值是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交换关系的产物。品牌作为价值交换关系的产物,是生产与消费互动的产物。
   关于“质量、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品牌价值体系。质量是品牌的生命,它是以市场公平标准来衡量、通过消费过程来检验的品牌生命力所在;创新是品牌的灵魂,品牌商品既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完成物质生活资料的创造,又是以人本价值为中心,以生活方式为主导的人文价值创造;快速反应是品牌的经营活力,它是以信息化时代为背景,从品牌产品经营管理在创意策划、生产流程、营销网络、管理机制、对市场细分和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是品牌的社会品格,品牌传递着生产的目的和生产过程对劳动者、消费者、对利益相关方以及对社会公共事业所承担的责任,由法制和社会公德来评判。
   关于“品牌生态”,这是着眼于创建一个产业的品牌文化,提升整个产业的品牌附加价值的产业目标而提出的概念。在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当代社会,品牌产品生产是高度社会化的生产方式下才能完成,形成于现代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全过程,一个品牌的产生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系统的生成物,如同要在戈壁上长出参天大树,如果没有绿洲生态环境,是无论如何也长不起来的。小平同志说过“我们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我们要有自己的名牌,否则要受人欺侮”,这是把名牌创建与爱国主义的价值观联系起来,使创建名牌成为全行业、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无论上游还是下游生产企业,无论是主体企业还是配套企业的共同理想和行动。
   纺织工业联合会始终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比如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奖,服装协会以市场为导向开创的以市场评价为主的品牌年度大奖,服装设计师协会开创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国家纺织产品中心的“中国流行面料”推广活动,中国纺织企业文化建设协会的年度“十大品牌文化推介”活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推介表彰的“年度创新人物”,“国家产品贡献奖”及相关论坛活动,品牌国际交流活动。同时创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公共服务平台,在珠三角集群地设立南方办事处,在长三角设立上海办事处,在杭州设立中纺商业信息中心,在上海建立松江纺织服装品牌培育中心。十年来,纺织工业协会修订行业和国家标准486项,新制定标准426项,废除213项。重视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坚持QC小组和绩效管理,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完善建设,把全行业的国际大展提升为品牌大展,在全行业开展社会责任建设和发布活动、和谐企业建设等活动,这一切正在逐步提高中国纺织工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公共品牌效应。


   5、产业集群试点与专业市场同盟规范建设


   (1)产业集群试点
   2001年协会对浙江全省纺织工业调查对市场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成为市场配置资源生成的孪生姐妹,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产业集群已经遍布东南沿海区域,成为现代中国纺织工业社会化生产的主要生产方式,成为众多大中企业成长的沃土。
   2002年12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首届纺织产业集群研讨会,邀请到国家领导人陈锦华同志、有关部委部门负责同志和经济学家,还邀请了19个市(县)和19个镇集群所在地区的行政领导共同研讨,论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2003年,开展首批“集群”产业创新的试点,选择佛山西樵镇作为协会与地方行政共建面料产业集群产业创新示范工程,对新园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公用设施、污水处理工程,纺织工业协会借此建立南方服务中心,筹建产业创新平台,重点做五件实事,即“质量检测、产品研发、信息化、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培训”,是所谓“一个平台、五大支柱”。经过一年时间与2004年12月3日在西樵召开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及所在地(县、镇)行政领导出席的1300人现场会,广东省政府组织各市主管工业副市长到会,参观西樵和听取西樵的经验,对全行业试点产生较大的示范效应。十年来,纺织工业联合会尊重试点产业集群的首创精神,表彰了领导产业集群和为集群服务的先进工作者。到目前为止,试点产业集群已达176个,由联合会和各有关行业协会分别与地方政府和协会合作,开展公共服务工作,使布局调整有序健康推进,避免粗放发展。
   (2)专业市场规范建设
   专业市场作为产业集群的孪生姐妹,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市场配置资源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流通方式。它是以实体经济为主体,促进众多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共聚一体、相互渗透的专业平台,从一系列中心专业市场辐射扩展到二线、三线市场,拉动二线、三线地区的加工产业。各种专业市场分别是生产网络、商品网络和物流网络生产要素配置网络相互交织的大小节点。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通过流通分会,组织专业市场,提升对生产与消费的服务水平。从2007年1月起,把专业市场组织起来,形成了由84家专业市场参与的纺织工业专业市场同盟,2010年正式编入联合会,其主要职能是为市场和商户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协调规范市场行为,协助发布市场价格指数,推动专业市场自身的品牌建设。截至2010年调查达到859家,其中10000平方米以上的专业市场699家,市场经营面积达到9172.51万平方米,店铺数量达108.41万个,市场经营户93.53万个,市场成交额估计达1.56万亿元。


   6、举全行业合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办好中国纺织工业一系列国际大型展会。


   举办纺织行业国际大展,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为行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载体。从2001年起,联合会就确立了把这些大展活动作为建设纺织强国的重要市场手段,发挥联合舰队的集成优势,最大限度的体现三大功能:一是办成纺织行业生产资料(装备、原辅料)、中间产品(纱线、面料、辅料、设计等作品等)、三大最终产品(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的国际贸易平台;二是上下游产业链和国内外广泛合作的联系纽带;三是产业创新的窗口。特别在国际金融海啸冲击下产业低谷期,从2009年起举办纺织工业春季市场大行动: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博览会,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集中在北京的三大展馆联展,形成在首都的纺织服装市场月,各行业协会和事业单位在展会期间集中举办大量技术交流,上下游、国内外对接活动。实践结果,不仅对中国纺织工业调整振兴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而且使世界真正从中国纺织产业市场景象看到希望,增强了信心。
   2010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欧洲纺机协会联合举办国际纺机大展(两年一届),在中国的纺机贸易量之大出乎所有国际参展商的预料,许多先进展品被中国企业采购一空,中国纺织产业升级势头带动了国际纺机业的复兴。
   从2000年开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由纺织贸促会组织行业在海外纽约办专业展,连续10年办出了品牌声誉,中国企业和美国客商积极参与。由于展会拉动了纽约经济,还曾获得纽约市议会颁发的奖状。后来又成功开辟了在巴黎举办中国纺织专业展。此外,还经常组织国内企业参与国际著名的纺织展会,引领企业走出去。
   2000年纺织国内大展的总面积13.34万平米,参展商543户,2005年国内展览总面积38.32万平米,参展商1350户,2010年国内展览总面积54.10万平米,参展企业7817户。各展会的品牌价值含量、技术和创新价值大幅提升。


   7、积极开展纺织行业社会责任建设


   开展行业自律性社会责任建设是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结合点。2004年,协会发动77家纺织各行业排头兵企业发起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倡议。之后,组建社会责任促进委员会,组织专家队伍,设立行业社会责任办公室,着手以我国法律为依据,吸收国际经验,听取专家意见,于2005年正式向全行业公布了中国产业界第一部行业社会责任自律性文件––《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并着手在10个企业试行采用,又选择10个产业集群选择百家骨干企业,试点执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同时,对大约1000个中小企业开展培训,行业内外大力支持。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制度、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CSC-GATE),从2009年 起已经分别有数十家建立本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并按“纲要”规范形式发布本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样本。
   目前,CSC9000T已经涵盖遵纪守法、尊重劳动者权益、节能减排、维护市场秩序、建立负责任的供应链等内容,并且正式把落实社会责任作为建设先进企业文化、创建自主品牌的重要原则。

 通过6年的实践,取得较好的效益:
   (1)促进了和谐企业建设,试行CSC9000T的企业职工积极性提高,劳资关系和谐,员工加班时间减少,实物劳动生产率提高,职工工资与企业收益双赢,企业稳定有序;
   (2)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纺织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了解,建立了互信。行业推进社会责任建设过程,始终保持开放、透明,多次邀请联合国全球契约办公室(UN Global Compact),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国际劳工组织(ILO)以及欧盟等国际组织代表参加有关活动,2008年8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作为产业组织会员加入联合国契约组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欧盟外贸协会探讨了双方社会管理体系CSC9000T与BSCI开展绩效互认,已取得很大进展,得到双方企业的拥护。
   (3)提升了中国纺织行业的国际形象。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2007年第一期《可持续发展简报》中评价说:“中国正积极作出努力使国家成为标准制定者,而不仅仅是对其他方面发展出来的标准的‘采用者’。CSC9000T就是一个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2005年制定出的纺织行业标准。它基于中国法律法规,为有意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提供了一种管理体系。”世界银行在2006年《世界主要企业守则、原则与标准》列表中将CSC9000T列为“国别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范例”。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2006年《国家贸易评估报告》中评价到:“CSC9000T是培训企业的能力建设项目,是引导会员遵循中国法律法规的最佳实践”。


   8、积极开展行业民间外交,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化解贸易摩擦,维护产业权益。


   我国2001年底正式加入WTO,但并没有自然而然享受到WTO成员国的应得全部权益。一方面,由于我国只赶上取消配额过渡期的第三阶段,对中国配额放开有限。在2005年世界取消配额之前,以美欧为主掀起“中国威胁论”,同时挑唆发展中国家一起要求延长对中国的歧视性限制,片面动用特保条款,阻挠中国的合法权益。
   (1)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召开旨在扩大国际对话,促进相互了解,化解贸易摩擦的国际会议,从2004年到2007年召开连续4届国际纺织论坛,开展与世界主要摩擦国家行业组织的直接对话,取得积极成果,与许多国家(法、德、奥地利、西班牙、日、韩等)达成谅解备忘录。2008年利用国际纺联在中国开年会的机会,与国际纺联合作召开国际纺织论坛。五次论坛主题分别是“携手并进,共创繁荣”、“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合作共赢”、“开放合作共赢–世界纺织工业新趋势”、“科技品牌与国际合作”、“后危机时代世界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论坛得到我国家领导人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徐匡迪副主席、顾秀莲副委员长、薄熙来部长、欧新黔副部长分别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邀请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行业协会首脑,有世界知名经济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菲尔普斯,有外国政要如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美国前中美谈判代表约翰森,也有国际国内成功的企业家,著名品牌的所有者等。协会还邀请众多产业集群地区领导和企业参加。坦诚对话和中国的负责任的实践逐步扭转对中国纺织行业和中国政策的误解,增进了相互了解,改善了外部关系,化解了摩擦。
   (2)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2007–2009年连续3年,参与分别在日本东京、中国北京、意大利罗马召开中、欧、美、日四方行业首脑会议,坦诚交换意见,增进相互了解,改善了相互关系。2010年中欧双边会议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取得积极成果,达成谅解备忘录。
   (3)纺织工业联合会利用参加一些国际会议的机会(纽约、多伦多、伯明翰、北京、上海、宁波等地),宣传中国纺织工业以内需为发展第一动力,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对外总方针,以及中国纺织工业坚持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此外利用中日韩三方会议的合作机制,加强与日、韩双边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三方合作。
   (4)开展海峡两岸产业合作交流。不仅有利于双方产业发展,交流合作,而且对加深两岸同胞情谊,促进两岸政治气氛改善发挥积极作用。根据两岸协会组织在1993年协议,每两年一届交流会议曾在大陆北京、成都、敦煌、银川、杭州以及多次在台北召开;近年来增加了与台湾纺织纤维研究所的交流,为企业技术链接搭桥,还针对ECFA制定开展两岸协会研讨。
   (5)支持各专业协会、事业单位开展专题国际交流、合作展览活动。
   (6)支持规划建设院分三次承担商务部的援助项目,为非洲国家培训纺织管理人才和企业人才,为埃塞俄比亚编制纺织发展规划,受到商务部表彰。(该规划获得商务部一等奖)
   (7)应对贸易摩擦,组织有关行业进行反倾销调查立案、或应诉,为我国政府提供有关咨询。


   9、积极促进并参与组织纺织产业结构区域布局调整。


   为新疆、安徽、河南、四川等十几个省区提供产业调查,编制规划,产业集群建设、工业园区开发、组织东西企业对接活动。


   10、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提高产业队伍素质


   (1)在过去十年,争取到国家人事部支持,分别在2006年和2010年与国家人事部联合开展两次全国纺织劳动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这是最受广大职工欢迎的大事。2006年,针对“十五”规划的业绩,评选表彰500名全纺劳模和先进工作者、100个先进集体,在2010年底针对“十一五”规划期的业绩,评选表彰了550个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100个先进集体,动员全行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为纺织强国建设团结奋斗凝聚强大精神力量;进一步激发创造力,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产业和谐稳定,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纺织工业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2)在全国开展职工技能大赛,把培育扩大技能职工队伍作为建设纺织强国的重要人力资源基础。在职工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中已经产生8名工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3)在全行业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纺织政研会(企业文化建设协会)的作用,组织大型企业董事长、党委书记交流经验,听专家讲座,与总工会合作表彰行业和谐企业先进单位,表彰优秀思想工作者,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如何加强队伍建设,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战斗核心作用和工会组织的先进作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2006年作出关于全行业“学习浙江省富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赵林中同志”的通知,向全行业推介“富润集团思想政治工作60条”,对全行业起到重要示范作用。
   (4)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始终关心纺织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和技工教育的发展,发挥中国纺织教育协会的作用,结合产业各项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发挥高校、高职院校的人才基地作用,推动产学研结合,发挥高等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基础研究中的骨干作用,促进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行业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设计人才、生产一线骨干人才和知识型、技能型工人。


   三、努力探索中国特色工业产业协会建设


   1、站在社会生产力的高度认识产业协会的本质,产业协会是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元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我们已经知道,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这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论述过:“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发展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的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也指出:“这所谓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其次是生产过程内部联合起来社会的力量(纽带是协会),最后是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转移到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
   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深,产业分工不仅是产业间的分工越来越复杂,而且产品内部工序间分工也日益突出。产业分工的空间范围日益扩大,产业分工的环节日益细化。产业分工的方式从纵向到横向,直到网络化。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离不开处理好国际事务,一个产业的进步也离不开相关产业的互动。产业协会不仅要适应国内社会化协作,而且更要适应跨国分工,运用国际分工中集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种要素,显然产业协会是现代社会化生产力不可或缺的“自然力”。因此,中国特色的产业协会是与现代生产方式和工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共同活动方式的必然产物,搞得好就能代表社会劳动的新的“生产力”。


   2、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产业协会。


   关于协会队伍建设,协会党委坚持以下四条。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共同理想,把在21世纪头20年建成纺织强国作为动员全行业的推动力。这一旗帜鲜明的奋斗目标像磁石一样,吸引了一批年轻公务员在撤销国家局之后,毅然放弃到有关政府机关工作的机会,走上了协会岗位。虽然当时在撤局时,在政策上还仅仅把协会作为安排分流剩余人员(80余人)的权益之计,但由于共同的奋斗目标与自身的职业理想结合起来产生的动力,把大家的心联系到一起,许多青年骨干出于事业的选择留下来艰苦创业。这批骨干的思想和作风又吸引了大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加入到协会队伍。
   但作为一种新生社会管理组织,难免遭受经济、社会地位,自身事业开拓等一系列困难,协会没有行政资源,也没有行政编制,在物质条件上也一穷二白。原来办公场所的主人变成了房客,从纺织部到国家纺织工业局积累下来的部长基金等财务资源全部被冻结上交,除原公务员80人保留国家基本工资和医疗费每人每年1.55万元外,协会活动经费和所有非分流人员的工资社保、经费等一律转为非赢利服务机制,到如今原公务员编制的职工已不到40人,在协会工作的560多人全部为社会招聘体制。
   (2)坚持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在协会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先进性作用。
   纺织工业联合会和代管的22个协会和10个事业单位,都是法人实体,总共33个单位,不是社团法人就是事业法人。虽然工业协会一开始作为联合会性质注册,但联合会和成员单位只是受权代管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各单位之间产业链纽带联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核心和先进性作用,就自然成为联合舰队的最重要的政治思想纽带。中国的产业协会与其它国家的产业协会在产业功能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不同之处是中国的产业协会是共产党领导的协会,协会以坚持党的大政方针为政治方向,通过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核心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形成合力,以社会管理的工作方式动员广大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专家学者,团结奋斗,发挥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发展社会化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发挥应有的战斗堡垒作用。
   中共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开展先进性教育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密切结合,与改进协会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密切结合,不断提高队伍素质,树立全局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协作意识。通过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教育,带动协会队伍的清正廉洁建设。创造性落实“十五”、“十一五”规划,在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保持协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倡导树立艰苦敬业、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谦虚谨慎、以诚相待的服务精神。刻苦钻研业务,学习现代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行业职业专家。联合会党组织纪检系统认真落实中纪委关于反腐倡廉、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决策,完善具体制度,教育党员干部带头执行,并以此推动联合会党风会风建设。
   2001年,联合会和代管协会、事业单位职工473人,党员有356名;2010年联合会和代管协会、事业单位职工1248人(其中协会620人,事业单位628人),党员总数561人(其中协会250人,事业单位311人)。2001年基层党委1个,总支2个,支部10个,党员332名,2010年基层党委3个,总支2个,支部25个。
   (3)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协会联合舰队建设。
   在新体制下,工业联合会各成员单位都是独立法人,在各自服务领域依法独立行使职能,在机制上都要依靠服务求生存,在服务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不吃一锅饭,却同在一个产业链,是纺织事业把大家联系在一起,是共同的大目标让大家走到一起,就相当于联合舰队。在研究或落实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开展行业外交、发展协会外部关系都需要发挥集成集约作用,实现集约化效率。这种主客观条件使联合舰队思想深入人心,有共同理想,共同价值观,相互协调配合形成联合会文化。在协会每年年中、年底、年初的协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和协会年度理事全体会议上,干部和群众都会自发地用联合舰队思想检验协会整体工作,努力完善长效机制,使联合舰队完成一系列靠单个协会难以胜任的大事。
   (4)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协会人员素质作为提高协会战斗力的根本。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过去十年工作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除了中央的好政策为纺织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不断改善的、有利的外部环境,调动协会内部队伍潜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协会注重人才培养,倡导职业化理事长、职业化秘书长、职业专家,形成一支积极向上,思想解放,勤奋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队伍。

 首先,加强工业协会和各成员单位领导班子建设,维护核心领导层团结。通过年度领导层民主生活会和中心组学习,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觉悟和班子团结。联合会领导成员讲党性、事业心强、业务熟悉,善于联系群众,工作各司其职,思想默契,相互支持,在众多重要任务关头,积极献策,共同承担,党委常委会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
   第二,各专业协会、事业单位、部门领导班子创造性工作,尽心尽力。把联合会全局性工作与专业协会和部门个性化工作结合起来,团结了一大批各行业的排头兵企业,开拓了许多富有特色的专业活动和部门工作的新局面,为联合舰队的组织巩固、作风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提高联合会在全行业的凝聚力做出了贡献。
   第三,规范协会行为,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注重队伍培训。工业协会坚持每年召开人事工作会议,党的纪检工作会议,财务管理工作会议,培训各专业协会及事业单位干部,学习中央政策,制定一系列协会规定。提高各法人单位的人事工作政策水平和人才凝聚力,坚持开展国际国内形势报告,坚持中心组学习,积极组织党校、行政学院学习,举办协会干部业务培训月,许多干部自觉参加EMBA培训和在职研究生学习,新入协会工作人员集中培训,开展了协会与地方行政和企业的双向安排干部挂职锻炼,发挥共青团、工会和妇联的作用,开展各类活动。十年来,受到国资委表扬的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7人,先进基层党组织2次。
   第四,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促进班子年轻化。经过十年的磨炼,专业协会、各事业单位、各部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有了重大突破,新老干部交接工作平稳有序,1965年前后出生的骨干已经成为联合舰队组成成员单位的一批法人代表,各项事业出现更加兴旺景象。当初一批行业中青年骨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全面,有较强的判断力,为协会发展和行业由大变强作出重要贡献。按民政部规定,协会领导可以工作到70岁,联合会从事业出发已决定副会长最高工作年龄定在65岁,保持协会活力。如今十年过去又涌现出一大批年轻人成为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他们思想活跃,有大局意识,事业心强,闯劲大,与中央保持一致,工作有新意,事业有新起色。各单位都引进一些年轻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业务骨干。

 实践证明,纺织工业联合会这支队伍是一支坚持共同理想、献身纺织事业的优秀队伍,蕴藏着丰富的人才资源,一定会把纺织强国建设事业不断推向新高度。
   在纺织工业联合会和各成员单位共同探索努力下,取得一定的成绩,在民政部社团评估中荣获“5A”级的评价。同时,我们也看到仍存在不容忽视的差距和问题。协会领导干部思想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思想作风还要进一步改进,各单位工作交叉协调不到位也给企业带来一些困扰,也有一些同志工作作风浮躁,不够深入,效率不高等,不同协会发展不平衡,个别行业困难较多,联合会还需要更多关心支持,对存在问题需要在下届理事会期间加以重视,不断改进。


   四、抢抓“十二五”关键机遇期,努力完成“十二五”科学发展任务,为在“十三五”向纺织强国目标胜利冲刺,积累更强实力。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在“十一五”期间落实中央大政方针,促进全行业团结奋斗,在纺织行业由大变强的进程中取得了较好成绩。我们大家都为纺织工业新的发展和进步而欢欣鼓舞。但我们没有丝毫理由骄傲和放慢脚步。因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又有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追赶的目标并非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仍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建设纺织强国事业。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之后就着手研究“十二五”规划目标和在2020年实现纺织强国目标的十年发展纲要,经过各专业协会和职能部门的酝酿,在第二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时,统一了大家的认识,明确了达到纺织强国的核心战略目标,即中国纺织工业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十二五”为关键阶段,在“十三五”实现纺织科技强国、纺织品牌强国、纺织可持续强国、纺织人才强国这四大战略目标。认真分析判断世情、国情、行情,研究了综合目标和各行业目标的有机结构,研究“十二五”时期对“十一五”和“十三五”承上启下的内在联系。四大战略目标引出四大战略任务。
   新一届理事会要围绕这四大战略任务,为冲刺纺织强国积蓄实力。
   一是建设纺织科技强国战略。大量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奋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我们只有着力实现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才能有希望在世界产业争夺至高点的竞技场上实现后来居上,否则充其量也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跑。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真理。早在2003年,纺织工业就抓住时机用约一年时间研究2004年到2015年的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为行业内统一思想行动,为国家综合部门支持纺织行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尽管取得历史性进步,我们仍不能忽视全行业科技的整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一事实,同强国目标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仍存在许多对外依赖,科技研发还缺少基础研究的支撑,优秀拔尖人才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存在不少弊端,造成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总之,纺织行业的科技发展状况和创新能力与完成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
   因此,实现纺织科技强国是纺织强国建设的基石,是首要任务。纺织工业联合会在去年公布的“十二五”科技发展纲要就是建立在纺织科技强国战略任务之上的具体化,对这一纲要的深化和滚动发展对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二是建设纺织品牌强国战略。纺织工业联合会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十一五”时期提出突出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作为纺织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结合点。现在,进一步把品牌强国作为建设纺织强国的第二大战略任务。我国纺织自主品牌在“十一五”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世界品牌强国比仍有很大差距。品牌贡献成为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有利于品牌健康成长的品牌生态环境要不断优化,在行业内广泛建立质量、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品牌价值体系。拥有一批综合实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控制力、社会责任意识高的支柱性品牌,在产业链各环节上形成良好的品牌生态。如果说科技生产力作为基石是建设纺织强国的硬实力,那么品牌就是建立在基石之上又渗透于基石之中的软实力,品牌价值更多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市场建立起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相互依存的信赖关系,这种信赖关系直接影响着交换价值。所谓相互依存关系,从一般意义上就是指生产为消费生产出消费的对象和消费的方式(生活方式),而消费为生产提出生产目的。生产创造着消费,消费也创造着生产。所谓非物质性相互依存,就是文化创造力。生产一种产品,就是生产一种文化。接受一种技术,就是接受一种生活方式。同样生产要服务一种生活方式,就要从一种生活方式中吸收文化营养,创造一种满足文化个性要求的产品。
   弄清了这点,就会弄清为什么我们会提出品牌价值是“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价值体系,为什么又提出品牌生态概念。品牌是诚信劳动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忽悠出来的。品牌是生产与消费通过市场互动建立的诚信观念的产物,而不是由生产向消费强推的产物。显然,作为品牌强国这一目标,既是先进科学技术物化的产物,又是先进产业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利益相关方共同遵循的价值体现。不是靠少数几个品牌企业就能撑起来的。基于这一思维逻辑,我们制定品牌强国纲要就不是把培育多少个品牌企业作为目标,而是注重品牌生态(品牌在行业内外生成关系)的营造和对由市场的权威性决定的优势品牌,对行业内外的影响力。要使中国纺织产业最能满足中国各民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同时也能满足国际竞争的新定位,这就是品牌强国建设的大目标。
   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强国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针对“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针对“十二五”规划再次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纺织工业强国建设过程中需要应对能源问题,资源问题,水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等,更日益突显其事关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虽然在“十一五”期间,联合会和各成员单位,特别是印染协会、科技部和产业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努力,也完成了国家的约束性任务,但限于行业的内在特性和中国国情的要求,加速可持续内涵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因此,纺织工业联合会将发展“低碳、绿色和循环经济”作为纺织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重点任务。
   四是纺织人才强国战略。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相对应的是人才是第一资源。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实现纺织强国目标的决定性因素。人才竞争正在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创造性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文化创意与设计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纺织强国具有根本性的战略举措。人才环境涉及教育功能、实践环境,宏观和微观政策,十分复杂。纺织教育协会和骨干高校,纺织工程学会都做了大量调研分析,但要弄清行业人才队伍现状,找到队伍提升规律和可行措施并不容易。人才资源很多,但现实的杰出人才却很匮乏。这也正是确立纺织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所在。
   研究透这四大战略任务,是推进强国建设的关键。实施四大战略,还要与结构调整进程、深化改革开放进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又受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的制约。因此,对这四大战略的认识和实施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断创新前进的过程。
   因此,落实这四大战略任务是纺织工业联合会最重要的历史任务,是在新时期加强联合会自身队伍建设、业务建设、作风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的最重要的内在要求,也是最重要的推动力。相信新一届理事会及领导班子,一定会在中央大政方针指引下,带领联合会全体同志和全行业干部职工,励精图治、团结奋斗,出色完成新时期的新任务,建设产业协会品牌,为纺织工业由大变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稿件来源:ctei

短信订阅】【信息定制】【发表评论】【收藏此页】【纺织通】【联系行业分析师
相关作者  
·杜钰洲:品牌文化建设对品牌强国和纺织强国建设的新意义[2011-11-08] 
·有优势就有竞争力——杜钰洲:加强文化建设 推进品牌强国[2011-11-07] 
·杜钰洲:纺织业对于扩内需的战略意义重大[2011-10-28] 
·杜钰洲:“十二五”时期服装业加快转变提升 实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2011-10-21] 
·杜钰洲:纺服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2011-07-15] 
·杜钰洲: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为实现纺织强国努力奋斗[2011-07-05] 


相关资讯  
·杜钰洲:在改革路上与时代同行[2018-06-19] 
·杜钰洲:对发展新疆纺服业的几个深层次问题的探讨[2014-10-17] 
·杜钰洲:新疆纺织服装企业要如“雁阵式”飞行[2014-09-09] 
·杜钰洲:形势发展对人才建设产生倒逼机制 需从五方面推动[2014-07-22] 
·杜钰洲:前三季度服装出口两位数增长说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2013-11-26] 
·杜钰洲:“十一五”期间中国服装业发展态势总体持续向好[2013-10-25] 
相关出处  
·维科家纺:“种、纺、销”一体化 创建“大家纺”体系[2011-11-09] 
·胡迟:“十二五”期间纺织业改变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结构[2011-11-01] 
·医用非织造布市场“透析”[2011-10-27] 
·2010-2011年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测评结果出炉[2011-09-23] 
·棉花价格持续下跌 距最低收储价一步之遥[2011-07-25] 
·一家之言:锦纶切片上涨“动力”不足[2011-07-05] 
 
·纺织品HS代码
·输欧盟纺配类别对照表
·输美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输欧盟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配.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织品首.
·06纺配招标公告公布 樊敏.
· 眼光放在本土上——奥特莱斯.
·商务部关于07年度输欧(美)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信息定制
第一纺织专业网站群  
CopyRight ©2005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