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国际大牌在中国市场上的负面新闻接连不断。
据媒体报道,在上海市工商部门最近的一次快销时尚类服装质量检测中,H&M和ZARA等国际知名品牌再次登上黑榜。
无独有偶,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联合天津、北京、上海、重庆、江苏、山东6省市消协共同发表点评意见,指出苹果维修合同中存在多处格式合同霸王条款。
在国际经济环境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国际大牌们纷纷把目光转向中国市场。一方面,这些国际大牌在华疯狂淘金,中国市场上出现销量猛涨的火暴场景,但另一方面,对消费者的态度却大相径庭,“质量问题”、“霸王条款”等奇怪现象频频发生。
“国际大牌在华销售的火暴场景,一方面体现出国际品牌对中国消费者购买力的认同,对中国消费市场空间信心十足;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内消费者对国际品牌的推崇和信赖。”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一向循规蹈矩的国际大牌在华出现“质量问题”等怪现象,在薛胜文看来,则体现出国际品牌对在中国上市的服装品质检查和审核不到位,一味利用品牌效应而不注重产品质量,并且售后服务也不到位。
“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买这些国际大牌,不仅仅是冲着它的品牌,更是相信其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如今频频出现质量等问题,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一直热衷于购买国际品牌的马欢女士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事实上,很多国际知名品牌在国外把消费者当成上帝来看待,但是进入中国市场对国内消费者的态度却大相径庭,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无视消费者权益的“冷面孔”。有专家直言,国际大牌在中国疯狂的扩张,这种只重“逐利”不重服务的发展模式暗藏隐忧。
以售后服务为例,在国外市场,国际知名品牌大多依靠门店来解决所有售后服务问题。但在中国内地市场,爱马仕、香奈尔等众多国际品牌专卖店大多不负责售后服务,也没有其专门负责售后服务的中心,甚至迄今未设立统一的客服电话。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称,同一个奢侈品牌每年在华的售后投诉者平均要比欧洲多出65%以上。
之所以国际大牌进入中国市场就变味,在薛胜文看来,首先,相对于国外而言,国内监管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缺陷和漏洞,法律法规及惩治措施不完善,让国际品牌有空可钻;其次,市场环境氛围也对这些品牌起到负面影响作用,国外市场氛围更多的是公平竞争、保质保量,而国内却充斥着伪劣产品、仿造横行;最后,在国内惩罚力度不够,一些品牌认为所付出的代价非常小,企业完全可以通过降低成本以及增加销量带来的收益来弥补违规损失。
那么,如何才能根治国际大牌在华问题频出的现状呢?
薛胜文建议,第一,设置相对合理的进入门槛,允许符合规定的国际品牌进入国内市场,而对产品质量把关不到位的品牌拒之门外,从源头就开始杜绝问题产生;第二,对进入国内的品牌进行严格的监管和审查,对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进行跟踪检查,适当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第三,对品牌的售后服务进行舆论监督,提高和发挥消费者的维权意识,相关质量管理机构也要加大切入力度,充分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