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服装代工企业遭遇多重困难,外贸或内销的压力、原材料涨价,导致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代工企业利润被严重挤压,生存空间越来越受限,步履艰难。于是众服装企业打起了吃自己的饭、挣自己的钱的旗号。要不要做品牌,怎么做品牌,便成了代工企业老板日思夜想的问题。由代工转为创品牌、做销售;从过去的接订单把控品质、压缩成本盈利转变为通过品牌创造价值,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以,创品牌倘若理解不到位、准备不充分,很有可能导致接下来的步步惊心。
企业的成功需要很多理由,然而失败却只要一个致命的失误。由于在业内十几年实战经验,笔者接触过大大小小的企业老板,而服装代工企业老板便为典型的一类,他们在创品牌的过程中通常容易疏忽一些问题,犯一些低级错误。笔者将其注意事项总结为五诫,与广大业内人士共勉。
一诫“想当然”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去30年,服装加工贸易迅猛发展,曾经连续10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很多年轻有为的服装代工企业老板一个人拼天下,取得了今日的成就,在旁人眼中树立了光辉的创业家形象。正因为曾经的辉煌,创业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已是囊中之物。不就区区一个品牌么?颇具雄心的老板在面临要转型的今天,丝毫不畏惧。
但凡事都有两面。因为长期扎根在代工和外销领域,自然对国内服装市场关注不够,且运营重心主要都放在订单获取和生产管理上,无暇顾及去深刻理解品牌建设。一旦涉及到品牌推广、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其他环节,其中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往往不是一般企业能承受的。所以,企业如果心态和观念不改变,往往会错误估计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对面临的困难估计不足,十有八九会铩羽而归。
二诫“眼太高”
很多做惯代工的服装企业在决定开创品牌时,决策的整个过程往往比较随意,含有很大的感性成分,企业老板喜欢凭借自己的经验指点江山,以自己过往的订单思维来思考。
对上游供应商、大客户高度重视,却对国内的一线信息和潮流趋势反应迟钝;对自己固有的生产能力和品质把控看得很重,对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力往往关注不够,再加上员工团队习惯性的言听计从,整个团队和经营行为会陷入脱离市场的虚空状态。所以说,企业老板既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又要有能落到实处的市场策略。
三诫“手太松”
服装代工企业老板由于之前对品牌的创建与管理没有经验和人才积累,一个人又无法全部攻下,通常会请来各路英豪在企业各个部门担当要职。
依靠外力本没错,但有些企业老板出于为这些精英营造发挥空间着想,喜欢做甩手掌柜,美名其曰:无为而治。然而很多时候,品牌经营的成功,其实根源在于企业的最高决策者。特别在初期,老板亲自参与对于企业的快速决策和航向把握是有好处的。因为职业经理人的真正实力还有待考证,习惯于某品类的经营理念和思路,进入具有差异性的行业或领域并不一定就能如鱼得水,而且他们也并不一定能够充分理解老板的品牌大业。没有章法的放权,“无为而治”往往会变成“无为而不治”。
四诫“心太硬”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实干精神名不虚传,搞生产和开工厂都充分需要这一点。但是这一切都在悄然改变,大家都想逐步脱离“制造”这一标签,迈向创造品牌的道路。品牌从某种角度来说,是“虚”的,消费者购买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感情寄托。所以服装代工企业老板需要从过去务实生产的模式中跳出来,学会虚实结合、营造虚而有力的情感氛围,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添枝加叶。
消费者在购买适合自己的服装时,除了关注潮流的款式与卓越的品质外,还会考虑其品牌的理念与气质是否与自己相符,能够凸显自己的品位。可见,广大的服装代工老板们在保持务实这一优良传统的同时,要调整传统的投入产出计算方式,舍得在如何填充消费者的情感空缺上加大投入。
五诫“性太急”
服装代工企业在下了投入资源创品牌的决心时,往往会有一番豪情壮志。一来给老板自己壮胆,二来可激励团队、凝聚人心。这本没有错,但在具体操作时,很多服装企业喜欢动不动就制定宏大发展目标,好像不立个类似“三年成为同品类领导品牌”的目标都不好意思。
但事实上,品牌的成长发育有它的固有规律,需要一个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创品牌对于很多代工企业来说不亚于重新创业,往往在资源、人才、策略上捉襟见肘。这就需要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经历摔打磨练,才能让品牌逐步走上良性成长轨道。太过急于追求成功,只会造成花钱没章法,动作不连贯,一开始气势如虹,稍遇挫折就兵慌马乱,美梦落空。
服装代工企业一旦决心做品牌,需要思考和改变的环节就大大增多,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善于改变的心态,需要更多地泡市场,需要强有力的营销团队,需要更加感性的面对媒体、代理商、消费者,需要非一般的耐心和毅力。老板,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