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正处于一轮增长弱周期,大拐点已经悄然出现。短时间内,不大可能重回过往动辄双位数的强势增长周期。新近发布的6月份PMI数据依然在走低,发电量、新增贷款数据也并不像从前那么看起来光鲜靓丽。这是宏观调控政策效力渐渐显现的结果,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加快结构调整所需要的理性回落的内在诉求。只有在经济渐渐回归正常增长区间,调结构才可能具备现实基础。
毕竟,在前些年,依靠天量信贷和房地产泡沫支撑高速增长的“黄金年代”,大家的日子都非常好过,谁也不想结束异常畸形、沉疴遍地的经济增长模式。调结构在那时候,只能是一句无力的口号。现如今,中国经济因主动调控而减速,危机乍现之际,只有两个方向:要么重回老模式,要么大力调结构。显然,历经08年经济刺激的覆辙,这一次,我们是不能再重走回头路了,调结构必须加速推进。
调结构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摒弃掉房地产引擎,去除房价泡沫,是重塑实业健康环境的第一步。以餐饮业这一关乎民生幸福程度的行业为例,高房价带来的高租金,早已经让餐饮业处于微利的状态。其他多数行业也类似。“货币超发—资产泡沫—高租金高成本—恶性通胀—打垮实业”的逻辑链条已经一目了然。一度,不少人认为,以房地产吸食掉超发的货币,出笼的“货币猛虎”就管住了,但事情显然没这么简单。近两年的服务业价格涨势凌厉,其关键因素就是高房价传导带来的结果。
解决六成以上就业的,以民资主导的中小企业,更是在经济结构畸形之下,遭受普遍的“融资难、赚钱难”困局。这就需要我们在经济弱周期到来之际,为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的繁荣谋划系统性的振兴思路。只有如此,萧条的中国实业经济,才可能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复兴。
较之上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县域经济的繁荣发展,这十年中国的实体经济萎缩速度十分惊人,多数高利润行业要么被国有资本垄断,导致效率低下,要么被外资几乎完全控制,利润被外资悉数赚取。“2011中国企业500强”数据显示,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和工商银行等国企领衔的“前十强”企业,利润占据了500强的40%。而在前50强企业里,仅有深圳华为和江苏沙钢2家民企,80家营业收入过千亿的企业里,民企也仅有9家。纵使是民企翘楚的华为集团,1851亿元的营业收入尚不足中石化的十分之一。
而民营资本则一直处于夹缝中生存,现在则几乎已经完全沦为短期资本,成为资产市场的投机常客。产业空心化、民资热钱化趋势十分严重。
故而,在弱周期之下,必须想方设法给民间资金和中小企业,创造优质的生存环境。除了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化解融资难题,更要处理好国有资本和民间资金的“进退”问题,有利润的行业,大部分都必须让民资能以公平的机会进入。由于实业利润稀薄,民间投资偏好聚焦于资产市场,而国企资本拘泥于眼前利益,寄希望于他们顾全大局,退出一些高利润行业,更是一种奢望。于此,“新36条”若再度被架空,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就需要再度启动二次市场化改革。
何以大家明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近几年遭遇前所未有的口诛笔伐,但是这一模式却仍然还在不断加固?连鼓励民资发展的红头文件,也总是被架空,难有实质性效果。
核心还是在于,经济发展的资源过于集中在政府和国企手上是问题的一大症结。这就使得民间资金和消费需求总是难以启动。以货币资源来说,银行系统在当下的大环境下,总是倾向于对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这就使得每年少则六七万亿、多则近十万亿的银行新增贷款,大部分被与政府关系密切的群体获得。
而且,虽然一再被诟病,可在多种条件的制约下,目前的政绩考核体系,还是以GDP为第一目标,地方政府面对所谓的科学发展和眼前利益的选择,总割舍不了一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以大肆放贷支撑高投资、高投资加速经济畸形。如此就形成死结。这一次,随着下半年“十八大”的召开,新的政治周期到来,希望能在调结构方面有大的进展,为下一个十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