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统计,6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286.9亿美元,同比增长9%。其中出口1802.1亿美元,增长11.3%;进口1484.8亿美元,增长6.3%;贸易顺差317.3亿美元,扩大42.9%。
数据显示,6月份进出口增速均较上月有所回落,其中进口增速的回落幅度较市场预期更大,此前,市场对进口增速的预测均值约为11.5%,而实际数据仅为预测值的一半。这也给因5月份外贸数据意外走高而欣喜不已、认为外需正在恢复的观点泼了一盆冷水。
事实上,此前一些数据已经暗示了进口增速可能不及预期。例如,6月官方PMI中进口指数为46.5%,比上月下降1.6个百分点,已经反映了国内需求的疲软。另外,6月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滑较为明显,带动了进口价格的下降,这也可能是造成进口超预期回落的原因之一。
考虑到外贸月度同比数据通常波动较大,且今年5月外贸数据异常走高,用1-5月的外贸数据和6月数据进行比较更能反映真实的外贸趋势。总体上看,6月11.3%的出口同比增速好于1-5月的8.7%,进口增速则略低于前五个月的6.7%。看上去外贸情况似乎出现了一些好转,但是如果参考韩国、中国台湾等上游经济体的外贸数据,会发现中国下半年的出口实质上还面临着巨大的阻力,下半年出口同比增速很可能会进一步下滑。
另外,一般认为进口数据能够更多地反映内需的变化,6月份进口增速的继续回落,暗示了国内需求的疲软。事实上,整个4-5月份,政府密集推出了多项针对商品进口的优惠关税政策,虽然决策层的目的是通过特定方向上的鼓励进口,从而对中国国内的经济结构进行主动的“商品干预”,淘汰那些落后的经济成分,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有意无意地促成了中国进口商品的一段“繁荣期”。6月份进口增速的掉头向下,显示出内需市场并未被有效激活,优惠政策造成的进口激励已经开始消退,而6月份通胀数据超预期下跌至2.2%,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尽管6月份进出口双双下滑,但官方对外贸形势的态度仍然乐观,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表示,今年以来,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呈现低位回稳态势,全年对外贸易可望实现10%的预定增长目标。此前,商务部相关人士也多次表达了对出口在年内保持相对较快增长、从而实现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0%目标的信心。
总体上看,出口状况还是偏弱。研究人士认为,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留下的需求缺口很难补上,美日欧现阶段陷入了规模约为1万亿美元的总需求不足状态。而中国自身由于劳动力工资上涨、早前人民币升值、传统优势产品市场空间被挤占、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等原因,很难再像危机前一样依靠出口来驱动增长。
从近期媒体报道情况来看,珠三角制造业出口企业的生存现状并不容乐观,大量的企业由于过剩的产能而纷纷面临破产关门的境遇。除非中国经济能够找到结构性调整的节奏,否则中国产能过剩的危机依然会维持,将多出的产能维系在出口方向上,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