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制造”势头展现得淋漓尽致。据相关统计显示,2012年奥运会所有授权商品中,65%的商品由中国制造,其比例之大令人惊叹。有5类毛巾床上用品、19类杯子、11类玩具车、190类别针、23类服装、4类毛绒玩偶吉祥物以及共18类徽章、腕带和手环,全部都由中国制造。
在奥运会官方网站上售卖的194种授权商品中,英国本土制造的只有17种。从表面上看,英国企业全面处于下风,但是,许多中国企业提供的产品,只赚到了蝇头小利。今年2月,中国公司夺得伦敦奥组委的烟花订单,其中湖南省浏阳市的数家烟花厂商占全部订单的四分之三。但一位企业负责人称,他们生产了1900多发伦敦奥运专用烟花,订单报价格外低,仅60万元人民币。
那么多的“中国制造”能够现身奥运会的商品市场,对众多缺少国际体育贸易经验的中国企业来说是个进步。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中国制造”科技含量不够、产品档次低,不免又遭遇某种尴尬。
其实,奥运会再次触及了“中国制造”的伤感神经。低廉价格—压价竞销—贸易摩擦—出口受限—资金短缺—提升产品结构受限,这是“中国制造”绕不过去的怪圈。很多中国企业还是依靠来样、来料加工,产品设计、生产原料和加工设备大多依靠进口,虽有“生产基地”,却缺乏研发机构。
以耐克为例。青岛双星鞋与美国耐克鞋的制造成本只差3至5美分,然而两者的市场价格相差了整整5倍。中国品牌现在不仅难以拓展国际中高端市场,反过来,在国内消费市场,顶级名牌也几乎都被国际品牌所垄断。
有人算过一笔账: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儿童玩具,商场的零售标价是100美元。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是12美元,其毛利润是每件3美元,中国外贸公司的毛利润是每件7美元,香港经销商的毛利28美元,美国经销商的毛利32美元,商场的毛利是18美元。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制造”已经成了他国赚取丰厚利润的漂亮外衣。
尽管中国的出口产品价廉物美,而一些国家却往往不买中国产品的账。近两年来,国外针对牙膏、宠物食品、轮胎、玩具等中国产品的“双反”(即反补贴、反倾销)频频发生。从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出口迅速增加的过程中往往遇到较多贸易纠纷或摩擦,究其原因,一般都是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质量或价格起到重要作用。
日本、韩国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经历类似时期。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制造的产品常常与低端、低质、低价联系在一起,70年代,韩国制造又步其后尘。但近二十来年,没有人再会有这种看法了。日本、韩国等国家之所以实现了可持续的增长,就在于它们不仅实现了出口产品生产的产业转型,而且实现了从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过程。
当今市场中的技术竞争异常残酷,可以说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要想把握住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非常困难的。即使能够把握,还需要有企业强大的研发实力和雄厚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持。因此,没有世界叫得响的品牌,想要在国际市场中持续不断地保持绝对领先,几乎是没有可能的。
中国有着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却有着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品牌决定了中国只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要扭转这个被动局面,不是靠一小部分名牌产品、短时间的质量保证来实现的,而是需要众多的企业持之以恒地维护和提高产品质量。中国制造与日韩当年的处境相似:虽是制造大国,却是品牌小国。
闯入伦敦奥运会的“中国制造”占到65%以上,看到奥运赛场满眼的“中国制造”产品,而中国企业仅能分享蝇头小利,不禁让人感叹。“中国制造”何时转变为“中国创造”?路有多远?这是中国众多企业家面对的一次大考验。我们盼望着,中国企业生产一个为运动员加油的喇叭只赚5%的利润,以及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历史尽快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