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Karl Marx)曾说,共产主义从未否认个人有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权利。不过他从未见过有中国特色的共产主义。
家庭部门的收入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约为41%。和历史上的情形相比,这一比例算是低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工资在收入中的占比超过60%。和国际水平进行比较,这一比例还是很低:在美国,雇员薪酬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约为62%。
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没有出问题。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估计,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工人每年人均产出增长超过8%。但工人数量过剩意味着工资水平一直停留在低位。生产力提高所带来的大部分好处都以较高的利润这一形式回报给企业主和投资者。
但如今人口结构的变化意味着在中国劳动力市场,工人数量已经从供大于求向供不应求转变。二季度的经济数据表明,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急剧下滑,职位空缺数量仍然多于能够填补这些空缺的工人的数量。
这种变化给收入分配带来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2012年上半年,平均工资水平同比上升13.1%,而利润则同比下滑2.2%。
中国的亚洲邻国的过往经历表明,工资水平可能在长时间内保持强劲增长。韩国在几十年内工资水平快速增长,工人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从1970年的37%上升到1996年的55%。日本的情况与此类似。
中国面临的风险在于,在劳动生产率降低的同时,工人短缺和投资浪费这两大因素可能会导致工资加速上涨。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中国的竞争力会迅速下降。中国东部的工厂业主已经盯上了在越南等国进行生产的成本更低的选择。
这意味着中国政府转变政策,提高投资效率,保持生产力的高速增长变得非常重要。更高且更灵活的利率水平将令投资决策受到更多约束。破除国有企业在电信、石油、航空和其它受保护行业的寡头垄断将给民营资本提供生产性投资的新渠道。
中国领导人此前总是强调“各尽所能”,但如果他们还想保持经济增速,那么他们最好能做到“按需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