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9·8投洽会上了解到,许多跨国公司在继续加大对华投资力度的同时,其投资策略与方式正悄然发生改变。在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已不再是单纯的采购基地与专配工厂,很多跨国公司倾向于将研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全套带入中国。
法国迪卡侬集团华南区总监简伟基在上个月从福州出差回广州的飞机上,用手机拍了一张厦门夜景。飞机一落地,他立刻编了一条微博,大意是:福建第一家迪卡侬商场马上就要在厦门开业了,福州店随后也要开张了,加油!随后,他将这条微博转发给厦门和福州的同事们。
简伟基的兴奋之情不仅在于个人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这家法国大型连锁运动用品商场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又向前迈了一步——根据规划,迪卡侬将按每年递增的态势在中国开店,并争取在2015年前后让1000家迪卡侬商场在中国内地落地。
尽管今年以来海外对华直接投资(FDI)增速放缓,但在厦门举行的第十六届投洽会上,包括迪卡侬在内的欧美跨国企业都明确表示,他们正越来越依赖中国消费市场,并将继续追加在中国的投资。美国气体化工产品中国有限公司的董事局甚至提出一条“苛刻”规定:未来的公司领导者必须要有在中国的工作经验,否则,免谈!
“这说明外资眼中的中国也在发生变化。随着中国各项要素成本上升,跨国公司逐渐将中国视为消费市场,而不仅仅是一个采购基地。”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热闹的对接会
9月8日,投洽会如期开幕。在会展中心的一间会议室里,迪卡侬、麦德龙、欧尚等三家大型跨国连锁经营企业轮番上台介绍自己未来在中国的投资意向。三者的共同点是:均计划扩大在中国的投资。“目前迪卡侬已经在中国20个城市设有商场,今年还要进入沈阳、贵阳、武汉等城市,明年还要继续开。”简伟基率先上台,亮出的几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
迪卡侬在华北地区已经进入了5个城市,待进入28个城市,年内开到40个商场;华东地区已经进入了6个城市,待进入20个城市,年内开到40个商场;华南和华西大区已经进入5个城市,待进入21个城市,年内计划开到30家。
德国最大零售批发超市集团麦德龙对中国市场也异常重视。“由于欧债危机等因素,世界经济不景气,很多零售商的发展都已经停滞了。但根据中国市场规模,我们德国总部对中国的支持比较大,计划在中国再开十几家店,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华南区公司对外事务总经理谢鸿钧说。
虽然并未在台上明确表示要扩大中国的业务规模,但法国大型超市集团欧尚华南区负责人私下透露,未来对中国业务扩资是毫无疑问的。欧尚官网显示,目前该超市在中国已有48家门店。
每当其中一位负责人发言完毕下台时,总会不时有人挤到前方与三人交换名片,这种热切的交流到对接环节时达到了高潮。
山东省一位市长甚至亲自“挂帅”,带领部下到欧尚负责人处咨询项目引进的有关事宜。待询问如离省会城市多远等问题之后,双方互留了联系方式,约好改日详谈。因为后面还有一长串等待咨询的队伍。“外资的吸引力太强了。”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说,“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但很多地方政府都将能否引来外资作为官员的绩效考核标准。”
中国巨大的消费需求所带来的业绩提升是外资在华继续投资的坚实土壤。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麦德龙在中国区共有54家门店,去年销售额138亿元,同比增长18%。但集团2011年的全球销售额却下降0.8%。
华南美国商会曾对华南地区的美国企业进行调查,该商会在投洽会期间发布的一份《2012年华南地区经济情况特别报告》中指出,未来三年受访企业在华投资总额的增长幅度高达20%。“大部分来华投资的企业在中国待的时间超过10年以上,1/3的企业超过20年,绝大部分在华投资的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超过100亿美元。”哈利·赛亚丁对本报记者说。
投资转移回流之辩
但从商务部公布的今年前7个月FDI情况来看,形势似乎并不乐观。据统计,1~7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666.7亿美元,同比下降3.6%;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677家,同比下降12.3%。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预计,逐步恶化的欧债危机和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压力下,今年的FDI会继续放缓。此外,一项来自欧盟商会的调查显示,约有22%的受访企业正在考虑将其在中国的投资转移出去。
投资转移和回流成为本届投洽会上的热门话题。“最近媒体报道的所谓外资企业的回流情况,我们已经注意到并且对此进行了监测,发现并没有所称的大规模回流现象发生,只是个别企业迁出。从今年1~7月制造业利用外资情况看,吸收外资仍占比45.2%,基本与往年持平。”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投洽会期间表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受访时称,众多外资企业中,从中国转移到周边国家的也不过三四十家,但由于转移目标国的法制尚不健全,加工贸易上下游产业链也没有中国完整,因此转移过去的企业真正盈利的很少。
毛肇敏则从企业的角度反映了行业的状况。“从我们公司所能接触到的客户来看,我们这个行业并没有回流现象,因为不是很容易回流过去。据我所知,电子、能源、食品行业的跨国公司基本上都留在中国,并且投资力度都在加大。”
毛肇敏所在的美国气体化工产品公司主要生产和提供各种工业气体产品,25年间对中国投资提速明显。前20年该企业在中国投资50亿美元,近5年则投资100亿美元。此次投洽会期间,该企业将会在福建省新投资两大项目,总额达7亿美元。“20年前我们认为中国的币值还不够稳定,人才储备也不多,对外部经济状况也不甚了解,所以投资比较慢。这5年,中国一切都很好,我们就加大了投资力度。未来,我们每年计划在中国增加30%的投资,这意味着每年要在中国加投50亿美元。”毛肇敏说。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2012年进行的世界投资前景年度调查报告显示,在由跨国公司评选出来的最受欢迎东道国排名中,中国排名第一,领先于排名第二的美国和排名第三的印度。中国在此项调查中一直排名首位,显示中国仍然是对FDI最具吸引力的经济体。
向消费市场转型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关系出现一些新调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范围、投资模式更加趋于复杂。毕马威中国税务主管合伙人何坤明表示,许多跨国公司认为,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廉价的产品制造国。
三星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张元基在出席投洽会期间举办的全球投资论坛时指出,三星把中国认定为全球策略的轴心,因此在继续加大中国的投资,但方式已有所不同。“我们在业务方面最早的关注是做电子产品的集成,现在我们则是把研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都带入中国,中国现在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配工厂。”张元基说。
除了在投资环节上的考虑,三星更加看中的是中国对电子产品的巨大消费需求。今年年初,三星半导体70亿美元项目落户中国陕西,背景正是中国晶片的需求由于全球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的稳步上升而出现迅猛增长。该项目相关负责人指出,此次三星半导体工厂在陕西的建立正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以加强三星在中国电子市场上的地位。
高德纳咨询预计今年全球闪存市场或达290亿美元,中国对NAND晶片的需求量将占其中一半,到2015年比重或将升至55%。因此,未来几年内中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市场。“我们明年年底对这家半导体工厂的投资额将达到220亿美元,我们在中国的收入预计为1000亿美元。”张元基说。
哈利·赛亚丁发现,当他2003年第一次开始编撰报告时,只有不到23%的美国公司在中国生产产品,并在中国市场销售。大部分企业还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能源来进行产品出口。但如今,约71%的受访企业将中国作为消费市场,进行产品出口的企业比例下降至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