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上午,第112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第一期闭馆在即。见到江苏弘业进出口有限公司(下称弘业进出口)经理马长虹,他正跟同事在一旁抽烟,“老外不是很多,我们出来放松放松。”
截至目前,马长虹所在的公司,已经参加了40多届广交会,见证了20年间广交会的火爆、疯狂以及如今的“秋寒”。
拖着满箱产品进场 老外爽快下单
因为当天下午闭馆,外商们都是推着拉杆箱进场,一旦广交会结束就即刻离开。
见此,马长虹不禁感慨:“我们老板当初也是推着这样的箱子,走进广交会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弘业进出口仅做装饰灯具,当时广交会场地有限、布置简单,但喷薄而出的交易热情,将现场气氛烘托得格外热烈。“当时从开馆到闭馆,时间长达一个多月,没有像样的展厅设置,我们老板拖着箱子,里面放满了产品。到了现场,箱子一拉,产品就那么摆在地上。因为价格便宜,很多老外都抢着要。”据他介绍,由于僧多粥少,当年在“黑市”里,广交会展位费被炒高至6000元,最高的达到1.2万元,足见国内厂家之疯狂。
2005年秋天,马长虹第一次参加广交会,他指着如今气势雄伟的广交会展馆,“当时这里只有A馆,B馆、C馆刚开始建,放眼望去黑压压的人群,要不停地给客户介绍产品、回答疑问,一天下来,人累得够呛。”
此时,公司已经转型做通用发电机组,“我们的产品在1000-3000元之间,国外本田、雅马哈的产品都在3000-6000元之间,价格优势摆在这,通常聊不了几句,外商就爽快下订单。”他对《金证券》记者说。
300家同类企业竞逐 “中国通”闭馆扫货
2008年,公司由于获得伊朗的一个大单,并未感受到金融危机寒意。不过,2011年春天,马长虹觉得情况发生变化,“人流比较少,来的都是约定的老客户。”
直至此次112届广交会,“你看,我都坐在一边抽烟了。早上进场,往年半小时,现在十分钟就进去了,连门口卖计算器的小贩也受到影响。”他笑着说。实际上,如今做着与弘业进出口相同产品的公司,国内有300多家。大家的价格都差不离,外商也开始“货比三家”。马长虹介绍,“经过这么多年打交道,这些外商也成了中国通。即便有意向,也是先订2-3台样品发过去,觉得不错,然后再1个货柜1个货柜地发。以前产品出现问题,老外还会耐心地提出意见,现在直接说‘NO’,不跟你合作了。”
来自非洲地区的外商更是无比精明。在广交会第一天,他们会到会场兜转一圈。临闭馆的最后一两个小时,他们则蜂拥而入,直接用现金扫货心仪的产品。无疑,这时的价格最具诱惑。
马长虹说,“对于不少企业来说,广交会现在更多是交流的平台。许多老客户会来,如果没有看到你这个厂家,会觉得公司经营出现问题了。”
事实上,寻找合适的外商客户,公司目前也拥有多种渠道,除了走出国门布展,公司也会直接借助外贸交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