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国家收储、抛储棉花的数量有了大幅提升,在调控棉价中所起的作用逐渐增大,也显示了国家稳定棉价的决心。不过,此次抛储与之前有所区别。
第一,抛储时间不同。2007年、2009年以及2010年抛储开始的时间分别是7月份、5月份和8月份,而此次抛储从1月中旬开始。1月份正是棉纺织企业传统的消费淡季,这与之前的抛储时点有着明显区别。因此,此次抛储预计企业参与竞买的积极性不及之前。
第二,宏观环境不同。目前欧债危机的阴影犹存,且美国财政悬崖对市场的潜在影响正逐渐扩大,虽然前期美国参众两院达成初步协议,暂时缓解了财政悬崖,但美国债务上限为新一轮危机埋下隐患,这有可能再度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棉纺织企业在如此恶劣的外部环境下,生产经营难有大的改善。而2008年经济危机过后,2009年、2010年全球经济处于复苏阶段,棉纺织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转。因此,面对当前疲软的宏观经济,企业信心或不足,料将采取随用随买的策略,此次抛储效果或将大打折扣。
第三,抛储时机不同。2010年我国棉花主产区遭遇自然灾害,棉花产量及品质受影响,棉价大幅走高,现货棉价一度上扬至历史高位33000元/吨附近,储备棉的抛售旨在稳定国内棉价,而目前棉价已从高位回落至20000元/吨下方,此时的抛储或再度冲击本已不景气的棉价。另外,截至1月8日,2012年度棉花临时收储已累计成交超过536万吨,占国内棉花总产量的80%左右,创历史纪录,且收储工作仍在继续,加之本年度的进口量较大,国储棉面临巨大的库存压力。为缓解库容压力,抛储势在必行,而之前的抛储均未遇到类似的问题。
第四,抛储动机不同。目前国内外棉花价差维持在4000—5000元/吨,国家通过高价收储、低价抛储的形式调控市场,一方面为了推高国际棉价,缩小内外棉花价差,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强其在全球的竞争力。
综合以上分析,在目前的市场背景下,棉纺织企业可能对此次抛储并“不买账”,棉价或许会走出“大宗商品越抛越涨”的怪圈,后市棉价仍将弱势振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