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奢侈品集中的服装行业市场中,不少追求与众不同的消费者开始显现“去LOGO”需求。企业应该如何看待“去LOGO”趋势?
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奢侈品牌的爱好者们已经渐渐开始告别“LOGO崇拜”,甚至有一批人对显著的LOGO避之不及,这就造成了LV、GUCCI们的尴尬。个性化、低调风格的奢侈品在一线城市更受欢迎,贝恩公司最近的报告显示,京、沪两地有65%的奢侈品消费者打算减少购买带有显著商标的奢侈品。“去LOGO”的呼声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学术界的反省,另一方面来自消费者的选择。
来自学术界的反省,可能最著名的要算畅销书作家娜奥米·克莱恩的《NO LOGO》一书,该书大量描述了品牌导向的企业活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认为这实质上限制了公众的选择空间,侵害了选择自由权。特别是当品牌上升为贩卖生活理念和方式的时候,严重影响了大众文化和公共空间。这样的观点获得了一部分人的认同,引起了人们对品牌化运作的思考。
而另一方面,成熟的消费者对个性化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加,大量的奢侈品牌也逐渐增加去掉或者淡化LOGO的产品的投放,也似乎印证了这一趋势。那么,去LOGO或者去品牌化会不会成为一种潮流?
首先,从《NO LOGO》一书所陈述的观点不难看出,作者所反对的更多的是全球化背景下,背后的不合理制度而已。作为一个企业,吸引消费者来更多地购买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企业希望消费者讨厌自己的产品。品牌能让企业的产品与众不同,进而让消费者形成忠诚度和归属感,这既是品牌的初衷,也是消费者愿意看到的事情。我们不妨可以这样假设:品牌(品牌化)永远不会消失。
其次,作为消费者为什么会有去LOGO的需求?其实如果我们再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消费者要的不是去掉LOGO,而是希望能让自己更与众不同一点,如此而已。当LV不那么流行的时候,也许你背着一个LV的包觉得很满足,而当满大街的人都背着同样款式、同样LOGO的包时,也许你会觉得不再满足。
甚至当你看到某个你不太喜欢或不太认同的群体,背着和你一样的包时,你更会认为这是一种耻辱。因此,你希望选择一个更特别一点的产品(比如没有LOGO的产品),这样的消费动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