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已久的安娜苏、王薇薇,新一代的王大仁、吴季刚、谭燕玉等华人设计师,早已成为国际时装周上令人瞩目的大牌,而在2014春夏纽约和伦敦的国际时装周上,崭露头角的张卉山、王海震和Niza Huang等中国新兴设计师再次成为秀场的亮点。
不可否认的是,包括近年来活跃在四大国际时装周上的以刘雯、秦舒培、奚梦瑶、何穗、游天翼、雎晓雯为代表的多位中国超模在内,越来越多中国面孔(包括华裔)的设计师、模特和明星出现在世界时尚舞台上,他们已经成为世界时装界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这现象背后彰显的是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升,经济、军事、科技方面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巨大飞跃,逐步在国际时尚领域内拥有一席之地。
今年的四大国际时装周即将落下大幕,中国时尚力量在这一季时尚舞台上所展现出的积极态度和巨大进步都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深圳、上海乃至北京的政府部门和服装行业组织牵头,带领前所未有之大的设计师阵容投入到这场时尚盛宴中。这并不是中国服装“走出去”的第一次,但意义却与之前有所不同。每一次变化,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得到更多收获、发现更多问题。这次,通过迈上国际时装周的舞台,我们究竟看到了什么?
每年的九十月份,都是世界时装界的狂欢期,从纽约到伦敦、米兰、巴黎,乃至东京和北京,时装设计师和品牌们用丰富的、多彩的时装产品努力向全球证明着自己的实力——即传说中的时尚引导力。在2013年的这个时间,很多人似乎感觉到了中国时装设计力量在全球时尚舞台中的崛起,这感觉来自于两个城市。
首先是深圳,邓皓、粉蓝衣橱、梵思诺、沐兰、季候风、丽琪、泰玛、秀亦、豆豆、奔霓诗、卡诗米﹒娅、古焉、Grace Deng、V调、歌力思等15家深圳时装品牌首次集体亮相纽约时装周,集中展示深圳品牌的设计创意成果和视觉设计概念。
其次是上海,Design by Shanghai以2014春夏伦敦时装周官方合作活动的身份在时装周首日举行。设计师吉承、陆小瑀、李筱茗、林若苹、郑小丹、张羽昊,以及中国设计师买手店“栋梁”的合作设计师刘旻、杜旸、上官喆、何艳、苏仁莉一同亮相。
和之前数年间谢锋、马可、计文波、罗峥、杨紫明等等的个体力量走出去不同,这一次中国的设计力量以城市的整体实力为媒介出现在世界一流的时尚舞台上,似乎是取得了前所未有成果的,在所看到的相关媒体的报道中,也都在大肆吹捧着“中国创造”在世界舞台所获得的成功。
从某个层面来说,今年的这一系列走出去的举动,是成功的,最起码能够让国际同行真正认识到当代中国的时装设计实力与水平,最起码能够让那些谋求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认识到自己将在全球潜力最大的市场中面对的是怎样的竞争对手。
对于走出去的中国品牌和设计师来说,发布会在美国或者英国得到了谁的夸奖、引起了哪个人或机构的关注,似乎所有的参与者和媒体都沉浸在其中。之后呢?走出去的旅程划了一个U形,回到国内的品牌和设计师们之前干什么依然干什么。走出去的实际成果或许是不大能够放在台面上来说的。一如当年福建的某个品牌大张旗鼓地进军米兰,回来后却是静悄悄地拓展了东南亚市场般,似乎我们的品牌和设计师耗费巨资和人力物力出了国门,想要的仅仅是一种来自于异国他乡的夸奖般。
这种心态,大抵与国人惯有的崇洋媚外紧密联系。不光是在消费层面上的“异国的月亮分外圆”,更在寻找中国时装产业自己的发展道路上丧失了自信。几乎所有的从业者,都分外看重来自异国他乡的评价,同行的、行业机构的、媒体的等等,只要有个露脸的机会,便欣欣然狂欢起来。究其原因,现实的因素是我国的时装体系,包括品牌、设计师、媒体等等在国际时尚界没有话语权,属于落后一族,而探索得更深一点,我们发现,多年来业界一直谋求的与国际平等对话、达到国际水平的追寻和探索,其实仅仅是在表面上的摸索。作为大众消费的工业产品的一种,我们的所谓服装设计和品牌企业,缺乏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那便是技术。
这样的说法,在当前以创意为核心价值的体系中或许会成为谬论,而它无疑会让人联想到20多年前国内对于服装是技术还是艺术的大辩论。随着时间的进程,这样的辩论似乎可以有一个结果:服装是基于核心技术手段上的艺术。中国的时装从业者们也隐约意识到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自己应当掌控的是什么。
有朋友说是新能源,也有人说是新材料、新的信息交互方式。这些或可以都归结到技术的层面。但对于时装设计师们而言,这种掌控当是来自于自身对于独特核心价值的开发。前日,与设计师朋友就什么是好的时装设计师的话题有一番交流,就自己的认知,那便是,首先该设计师拥有自己独特的设计核心,包括造型、材料或色彩、图案的使用等等,别人无法模仿或者非常希望模仿,一如三宅的褶皱、香奈儿的粗花呢;其次,该设计师在突出自我风格的同时,能够通过某一个品牌或企业对大众消费行为产生最大限度的影响,并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商业回报。也可以说,设计师只有找到自我的核心价值才会成就品牌和自己的未来。
话说回来,带着请来的西方设计师所设计的产品、参考着西方的设计体系和语言、谋求得到西方消费者认同的品牌或设计师们,走出去要开拓西方已经饱和的市场,不说是无知,也可以称为笑话。他们走出去的成果,除了在世界各国品牌都谋求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的时候,带着异国的称赞回来蒙骗中国消费者之外,是无法看到推动中国时尚崛起的丝毫努力的。
中国的时装产业崛起,需要的是拥有成熟自我核心价值体系的设计师和品牌,一如被大众青睐的做东方意境结构设计的例外、在纽约被关注的“设计是从每一纱线开始的”邓皓、用草木染探索可持续设计的楚艳等等,立足于民族文化,找到属于自我核心价值的设计师和品牌们才能够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国时尚谋得真正的被尊重。
走出去,学习交流、展示实力必是应该,但这过程和行为,希望再少些形式主义,少些自以为是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