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理李克强的首次《政府工作报告》伴随着中国债券市场出现违约,在很大程度上凸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但事实上,这也是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良好窗口。
此前市场已开始异乎寻常地对目标增速进行了数轮讨论,这样的讨论到了“两会”开始后也没有停歇。与此前国内媒体的声音一致不同,今年“两会”前的媒体报道中出现了“7.5%”、“7.0-7.5%区间”以及“不设具体目标”等多个不同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经济增速目标取得共识存在一定的难度。
毋庸置疑,与往年不同,7.5%的增速对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来说,开始变成一个“有压力”的目标,这在去年年中就得到了印证。当时经济增速面临跌破7.5%的风险,此后中国政府开始对政策进行调整,尽管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但显然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回暖。
与去年一样,中国经济在年初再度出现下滑的趋势,只不过时间更加提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市场对于中国经济的担忧。笔者也认为,如果没有政策放松,从目前的趋势上来看,中国经济可能在上半年就突破7.5%的增长下限,而到了下半年,由于基数原因,7.5%的增速将更难保持。
正是在这样的怀疑声中,中国政府将经济增速目标再度定在了7.5%上,尽管这个目标有一定的弹性,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中国需要对目前的政策进行再度调整。
当然,政府手中不是没有工具,中国政府安排了大约占GDP2.1%的财政赤字水平,就意味着在公共开支方面,政府有一定的空间。但与此同时,真正能够撬动经济增长的,仍然是投资和消费这两驾马车。
中国政府下调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0.5个百分点,至17.0%,同时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维持在14.5%的水平上。有意思的是,中国去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为19.6%,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却仅为13.1%。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当然是,中央政府需要通过这样的目标向地方政府明确调整经济结构的目标,这样的逻辑也是7.5%最终占上风的重要原因,因为中国官方也需要明确这样的目标来稳定市场尤其是海外市场的预期。李克强总理也明确表示,在过去的两年中,市场往往出现“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声音和担忧,因此让市场吃“定心丸”十分重要。
按照这样的逻辑,中国必须保持目前政策的弹性,以便于在问题和风险出现时就立刻对政策进行调整,避免出现整体经济的滑坡。而在这样的当口,超日电子引发的中国首例债券市场的违约,就成为横亘在7.5%面前的第一道让人头疼的难题。
事实上,超日违约背后,不仅代表着信用债券市场面前的风险,更加重要的是,中国整个金融系统中都可能存在一定规模低等级信用资产可能违约的炸弹,在融资成本越来越高的大背景下,风险已经开始累积。这其中以信托行业为甚,其不仅累计了数十亿的资产,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也可能已经流向了低评级企业。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如果希望避免出现严重的风险,就需要放松货币政策,毕竟如果高负债企业不断承受越来越高的融资成本,那么可能导致风险进一步扩大和蔓延。但另一方面,过度放松货币政策也会给央行从去年开始对影子银行的清理带来困难。有序违约可能是较为理想的方式,但如何达到这一点,却又并不容易。
总体来看,中国将在未来一年持续面临这样的难题:在保增长(就业)、防风险以及建立政策信用(改革)之间如何达到妥善的平衡?由于7.5%的增速目标存在一定难度,如果将增长放在首要位置上,那么中国则需要部分牺牲结构性改革,同时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距离“十二五”计划中的环保控制目标已经越来越遥远,能否完成这一目标也将是对政策信用的一个考验。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