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顷朵朵娇如雪,深秋笑靥兆丰年”,高青县地处鲁北黄泛区,碱性土壤适宜棉花生长,是全国百公斤皮棉县、国家棉花产业化试点县。该县过去家家户户种植棉花,高峰时期全县棉花面积达30多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往年10月以后,在农村市场就会出现一道风景线:田间棉花朵朵雪白,棉商开车吆喝收购,棉农脸上笑开花。
然而近年来,热闹的场景却渐渐变得冷清,田间棉花种植寥若晨星,棉花面积每况愈下,棉农囤积棉花等待棉价升高。由于棉纺织产业的利润率相对偏低,更多时候是在为他人做嫁衣。高青县棉纺织产业如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农民弃棉种粮
高青县木李镇丁庙村紧靠黄河大堤的500亩盐碱地,因土质原因只能种植棉花作物,只要棉花好,这里的棉农一年就会有个好收成。10月23日,记者来到该村,遇到了正在收购粮食的丁英军。丁英军以前是植棉大户,如今做起了粮食购销生意。“棉价下滑,卖不到好价钱,采摘后把它存在家里,盼着卖个好价钱。”
5年前,丁英军承包了20亩盐碱地种棉花,在当地是个小有名气的棉花种植户,他直叹最近几年种棉花算是亏了。在妻子和家人的劝说下,做起收售粮食生意的他,通过几年的努力,年纯收入可达30万元。“今后不会种这么多棉花了,现在我只种了7亩地的棉花。这盐碱地种其他农作物不行,我们不能让地荒着。”
丁英军给记者算了一笔种棉明细账:种棉一季用工约40人,亩产籽棉400斤,按当前价格3元计算,亩收入1200元,不含人工除去生产成本400元,加棉花补贴15元,亩均纯收入也就是815元。
种粮食两季用工最多十四五人,每亩小麦、玉米两季各按900斤计算,加上补贴(小麦每亩125元、玉米每亩10元),综合收入也得近2000元。不含人工除去成本500元,比较纯收益,种棉效益大大低于种粮。“现在,粮食耕、种、收三秋并一秋,一个电话,靠机械马上解决,省力省时。种棉要打药、整枝、采摘,费力费时。”
在棉花加工户丁英收家中,整个大院内不见一朵棉花。他告诉记者,5年前,棉花加工甚是兴隆,年收入可达12万元,现在一分钱都没挣到。“棉花面积减小、价格下滑,棉农积极性不高。种棉用工量大、见效慢、费用高,迫使棉农改行。农民都把棉花囤积家里,舍不得卖,我现在还没加工一斤棉花。”
“现在农民挣钱的渠道多了,越来越重视人工成本,棉花这种耗时耗力的营生就更不愿意干了。”木李镇农委主任张光刚说,今年全镇的棉田面积已经锐减到1400余亩,种棉行情不容乐观。
收购商不敢出手
棉花是棉纺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多年来,高青县依托棉花资源建起102家企业,形成了棉花种植、收购加工、纺纱、织布、印染、服装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如此的行情变化让棉花收购商有些措手不及,有的收购商迫不得已,只能按兵不动。高青县鲁泰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价格下跌、政策不明,让很多收购企业不敢出手。“今年市场不好,价格一路下跌,纺织厂出口形势不好,用棉量很少。国家对棉农有收购补贴,但是具体怎么补,政策还没有出台,加工厂现在一直不敢开秤。”
英汇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方青说,棉价不稳,他们只能收一点儿加工一点儿,不敢多收。“政策变动,对加工企业来说,没底了。原来棉花临时收储价定为每吨20400元,由国家保着这个价,我们给农民的价格高,也有利润,所以敢收。推向市场后,棉花价格受制于上下游产业链的影响,高价收购棉花的时代已经过去。”
分析师也指出,今年是棉花收储放开第一年,多种原因叠加,导致今年棉花价格还未尘埃落定,棉企还在静观其变,热火朝天的收购场景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难以出现,农民惜售、棉企慎买,有可能成为今后棉市的总体状态。
期待机械化和补贴
高青县棉花生产办公室主任韩兆朴称,农民种地有自主权,弃棉种粮无可厚非,但如果我们的棉花全依赖进口,受伤害的是整个棉纺织产业链条和国民经济。
对此,他给出的建议是尽快提高机械化水平。“种棉讲究三分种七分管,棉花在耕、耩、锄和播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而平时的管理和摘拾花环节,仍需要人工。大型采棉机价格昂贵,适合在小型地块作业的中小型棉花摘拾机技术不成熟,对此应着力研究。”
唐坊镇马家村棉农马明仁说,种棉是个功夫活儿,种上后要整天泡在地里,整枝、劈条、打顶、疏叶、打药,一遍接着一遍。花开时因为怕被盗、雨淋,就得多雇几个人,现在人工费每天少则七八十元,多则一百多元,是笔不小的开支,而机械化就能把费用降下来。
“种棉花缺个领头的。”黑里寨镇马家村棉农马兆武说。作为植棉大户,他想联合几个农民成立一家棉花专业合作社。近年来,为了提高棉农的合作种植积极性,高青大力扶持成立棉花种植协会,制定了奖励扶持政策,鼓励成立棉花种植合作组织,实现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统一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市场销售等。
业内人士认为,棉花是一种战略性资源,但相比粮食,目前棉花得到的重视还远远不够。目标价格制已经明确了对新疆棉区的补贴办法,但对内地棉农的补贴政策依然没有出台,这让众多棉农感到茫然。有关部门对内地棉区也应落实补贴办法,以调动棉农积极性。除给棉农直补外,还应加大对棉纺企业的支持力度,减少棉花流通环节,使棉花价格、质量标准、营销方式尽快完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