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的厦门,北方寒冷的空气并没有抵达这里,气候湿润,温度适宜,空气里弥漫着的桂子花香让人心情愉悦。10月22日下午,“中国化纤协会聚酯及涤纶短纤、涤纶长丝专业委员会/聚酯工业长丝分会年会”在厦门海沧举行。10月23日,来自国内各聚酯产业集群地的百余名企业代表,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校的负责人也汇聚厦门海沧,参加“2015中国(海沧)聚酯涤纶产业链年度论坛”。
论坛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和厦门市海沧区政府联合主办,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聚酯及涤纶短纤、涤纶长丝专业委员会、聚酯工业长丝分会、厦门翔鹭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原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贺燕丽,厦门海沧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善美,厦门海沧区经贸局处长何广生等嘉宾出席了论坛。
高端致辞:涤纶民用丝未来5年增长潜力要挖更新改造
高勇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十二五”的最后一年,各个产业都在总结产业状况。从化纤工业状况看,涤纶无可置疑地排在第一位。化纤占整个纺织工业纤维产量的73%,而涤纶占整个化纤工业总产量的60%~80%。去年,我国化纤总产量为4390万吨,涤纶产量超过3500万吨。在产量急剧增长的同时,“十二五”期间涤纶产业在批量化、功能化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十二五”规划中对于涤纶产业功能化提出了很多项目,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也进行了纤维流行趋势的推广。
谈到“十三五”聚酯涤纶行业的重点发展思路,高勇强调,当前化纤工业存在产能的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状况,主要体现在涤纶产业。“十三五”期间,我国纤维加工量整体仍有800万吨的增量,也就是每年约有150万吨的增量。而在新增量中,天然纤维不可能增长,将主要是化纤用量的增长。同时,“十三五”期间,产业用纺织品的纤维用量占比预计将由目前的1/4提升到1/3。这意味着,今后5年,纤维整体用量的增长都是在产业用纺织品这一块。但这并非是说涤纶民用丝不增长,而是其增长主要是靠更新改造来实现。这种改造分为两部分,一是新产能代替旧产能,先进产能代替落后产能;二是用更多的适应消费者需求的纤维替代常规纤维品种,调整纤维结构。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在致辞中指出,论坛的主题围绕“绿色化、功能化、智能化”三大主题,探讨未来5年聚酯涤纶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和前瞻性。“十二五”期间,聚酯涤纶行业形成了恒逸集团、恒力集团、盛虹集团、桐昆集团、桐乡新凤鸣、福建翔鹭等骨干企业,创建和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有效提升集成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和重点产品取得重大突破。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超大容量短流程、高品质熔体直纺涤纶长丝柔性生产关键技术”,开发了高品质差别化涤纶长丝,实现了涤纶长丝智能化制造;获得“纺织之光”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年产20万吨熔体直纺涤纶工业丝生产技术”,攻克了高能效液相增粘、高黏熔体输送和大流量多头纺丝等熔体直纺涤纶工业长丝的关键技术难题。“新型聚酯聚合及系列化复合功能纤维制备关键技术”则打破了国外垄断,技术及产品质量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细旦和超细纤维、异性纤维、高导湿涤纶纤维、“超仿棉”聚酯纤维等关键技术相继突破并实现产业化。等等成绩不胜枚举,聚酯涤纶行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在“十二五”期间得到了快速提升。
蒋士成认为,前期我国聚酯涤纶行业在工艺、产品、装备和管理等方面的智能化、绿色化和功能化工作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系列活动推动下,全产业链在新产品研发推广、品牌塑造上互动配合初见成效。但同时,产能阶段性、结构性过剩依然存在,智能制造能力、绿色制造能力还有待提升,品牌和服务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亟待深入融合,因此更需要抓住“十三五”的发展时期,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步伐,确保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纵论聚酯:淘汰落后产能,功能性和差别化是创新关键点
本次论坛围绕“绿色化、功能化、智能化”三大主题,探讨未来5年聚酯涤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突破口,论坛高频率提及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用创新力量寻求出路,差异化、功能性、实现绿色制造和智能化才是出路等“新常态”下应对困境的思路。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秘书长王玉萍分析了化纤工业与聚酯涤纶产业现状与未来。王玉萍指出,1-8月份,化纤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11.0%,比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3%)高4.7个百分点。化纤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79亿元,同比增长39.28%,是纺织子行业中增速最快的行业。其中,涤纶行业对化纤全行业利润贡献最大,实现利润总额67.63亿元,同比增加了69%;其次是人纤行业,但主要还是醋酸纤维;锦纶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2.04%;氨纶行业利润增速相比去年明显下滑。
当前,应通过科技进步,加快聚酯涤纶行业结构优化、优胜劣汰。“十二五”期间,聚酯涤纶行业涌现出一批国际化的特大型优秀骨干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行业在规模超大型化、智能化、直接纺、短程化、多功能柔性化、新品种开发特色化等技术创新方面,成果突出。
王玉萍指出,重视创新是行业当前的出路。用创新活力化解行业难题,应该把行业发展的关注点从关注硬实力转化为包括资源、渠道、技术、品牌、服务、市场影响力等的软实力。“中国化纤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更加注重建设行业的软实力,着力培养以科技创新、品牌提升、绿色生态、国际化发展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实现中国纺织化纤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化纤工业从规模增长转向效益增长,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王玉萍表示。
王玉萍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化纤工业及聚酯及涤纶产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包括: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实现提质增效转变;推进国际化布局和全球资源配置,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绿色制造水平,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包括持续推进“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加强行业与下游产业链、渠道、价值的整合,实现产业链协同创新等;引导优势企业做强做大等。“涤纶产业在化纤工业中是重头,希望涤纶产业加速创新从而带动整个化纤价格链创新。” 王玉萍强调。
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主任骆红静对聚酯原料(PX-PTA-PET)产业发展情况做了中期分析,并对下一步发展进行了预期。
骆红静指出,当前,全球涤纶需求平稳增长,长期趋势不变,产能持续过剩。2004年~2006年,全球涤纶产能增量远超过需求,这种状况在2013年~2015年再现。但未来随着新增产能量的减少,过剩状况将有所改善。“十三五”期间,将是涤纶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调整结构的关键期,全球涤纶行业产能将加速调整。未来,全球聚酯主要力量仍然在中国,但东南亚也会有一些新装置建设。
PTA方面,“十二五”期间全球PTA产能骤增,需求增速略有放缓,随着技术进步,装置大型化及赢利水平进一步恶化,产业的淘汰力度加大,“十三五”期间供应压力将稍有缓解。而国内PX由于种种因素依然是聚酯产业链当前的痛点,缺口仍较大。
骆红静格外强调并提醒企业,化纤企业应该关注全球人口调整调整对于纤维需求所带来的变化。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从峰值开始下降,未来老龄化严重。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于产业影响很大。劳动力人口下降,劳动力成本仍将大幅提升,过去依靠廉价劳动力增长驱动的模式未来肯定不存在,因此企业应关注劳动力结构调整。化纤工业在这种大环境下应该强调创新驱动。“整个市场的恢复可能需要到2020年,需要以时间换空间。涤纶产业依然有发展空间,但增速必将回落,企业应改变思维。”
“无染色,更出色。”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主任廉志军介绍了“低碳时代下的无染纤维技术发展线路图。”廉志军指出,当前环保问题的越来越严厉,促进了原液染色纤维的发展。原液染色纤维开发技术路线图,需要建立标准颜色体系与数字化管理系统,包括色母粒与色浆制造技术、纤维柔性化制造技术和纺织品开发与市场应用。其重点内容包括:产品高品质化、快速与低成本、提升性能与功能、技术集成提升终端产品、产业链合作等。他介绍了超临界染色技术,该技术虽有优势但目前无法大规模推广。他指出,传统印染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放,加工每吨织物水耗上百吨。而无染纤维的运用从根本上解决了染色的消耗和排放。
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博士郝新敏介绍了高性能化涤纶纤维的研究与发展。郝新敏介绍,目前部队军装大量采用了高性能化涤纶纤维。高性能化涤纶纤维的内涵包括:差别化,包括高强、高模量、轻量化(如化纤仿羽绒)、超细化、复合化 ;功能化,如仿真化(棉、毛、丝、麻等)、吸湿快干等;绿色化,包括节能减排(易染、原液染色等技术及节能环保中应用)等;智能化,包括传导(热、湿、电磁、压力等)、传感(压力、光等)等。郝新敏指出,现在该到了中国引领全球涤纶产业趋势的时候了,这就要进行系统化创新等。而提升高性能化涤纶纤维的应用引领包括:产业链整合(上下游结合)、跨界联合(产业应用结合)、创新驱动(产学研结合)和引领发展(互联网+产业+品牌)。他认为福建聚酯涤纶产业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因为当地体育运动鞋服产业非常发达,对于功能性纤维的应用广泛,当地聚酯涤纶企业应深入发掘与下游体育运动鞋服产业的需求进行针对性、创新性开发。
国内摇粒绒面料领军企业泉州海天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专员韩思民介绍了功能性纤维在民用领域的创新和应用。海天目前侧重轻量、高保暖、吸湿速干和抑菌防臭面料,在户外运动,尤其是秋冬户外服面料方面,稀释发热、光照发热以及热反射是产品开发的差别化方向。
浙江金汇特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辉介绍了聚酯工业长丝行业情况及功能性产品开发趋势。王建辉指出,中国聚酯工业长丝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聚酯工业长丝的用量以每年13%以上的增加率增长。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在给中国聚酯工业长丝带来市场的同时,也对聚酯工业长丝的品质和功能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课题。
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华平对化纤数字化仿真与工程应用案例作了分析。中国石化上海石化涤纶部高工王鸣义介绍了聚酯技术发展—智造转型的新科技。福建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叶敬平介绍了公司实行两化融合,打造智慧企业的情况和感受。
王华平指出,纺织新产品智能化开发模式要采用实时感知、采集、监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促进生产过程的无缝衔接和企业间的协同制造,实现生产系统的智能分析和决策优化。这种智能化模式自动进料系统、自动进料系统、纺丝数字化模型和全流程信息自动化系统。
此外,青岛新维纺织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遵元介绍了提升纤维价值的服务拓展思路。
主办地风采:福建聚酯涤纶产业“独树一帜”
本次论坛在福建厦门举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福建省在我国聚酯涤纶产业当中的重要地位。相比浙江萧山、江苏盛泽等国内聚酯产业重要集群地,福建聚酯产业近些年发展势头较好。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翔鹭化纤落户厦门,把台资化纤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新思维带到大陆市场,从而在大陆聚酯行业形成独特地位。本次论坛上,厦门翔鹭化纤有限公司刘龙敏介绍了“聚酯产业链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近几年,福建聚酯市场形成了百宏、锦兴、金纶高纤等“龙头”企业。财报显示,上半年百宏实业的收入虽同比下滑11.2%至27.81亿元,但净利润同比上升12.6%至1.13亿元。
从整体看,福建聚酯产业在全国聚酯市场相对独树一帜,产品主要覆盖福建、广东两个区域市场。同时,福建聚酯产业在销售价格、销售方式等方面也与江浙工厂有所不同,价格基本高于江浙二线工厂,销售存在一定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