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市场,一直以来进口棉、新疆棉、地产棉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年是中国目标价格政策的第二年,“棉花三国”已是天翻地覆。
进口棉:最是秋风萧瑟处,花落无声
据青岛港、张家港等港口贸易商反映,本年度以来,保税区“出库多、入库少、保税库空置大”。10月初至今,港口鲜有棉花入港,尤其是2014/15年度美棉、2015年度澳棉几乎没有进口商报关,而港口高质高价的保税美棉、澳棉、中亚棉严重滞销。难怪一位贸易商对进口棉发出如此感叹:独占君心有几年,一朝失宠宫门寒。该贸易商认为,进口棉失宠的关键是目标价格政策和严控配额,双管齐下,一战而捷。
第一,港口外棉在价格上已没有优势。5日,青岛港SM级美棉人民币价格14100-14500元/吨,澳棉16000元/吨一线,而当日2128级新疆棉运至内地价格也不过13400-13500元/吨,分别比美棉、澳棉低700-1000元/吨、2500-2600元/吨。
第二,2015年度进口棉主体是89.4万吨1%关税配额,预计2016年仍然除89.4万吨1%关税配额外,不再增发其它配额。一位圈内朋友甚至说:这是将外棉彻底“赶出”中国的节奏,再有1、2年,外棉肯定会悄然退出中国。
地产棉:格局已定,离开就不会再见。
11月上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大棉区籽棉采摘完成80%以上,局部已经完成。市场呈现四大特点:
1、产量大幅下降。对今年内地棉花总产,业内的估计是115-120万吨,较2014年的200万吨减40%以上。产量下降的原因是棉农“弃棉改粮”,或“弃棉撂荒”。种棉不挣钱、种棉不如种粮、种粮不如打工等等认识渐得人心。内地棉田正在被“鲸吞蚕食”,预计2016年内地真将出现“千里无棉”的凄凉景象。
2、轧花厂不收,“市场少棉”。截至11月上旬,内地棉花收购仅完成20%左右,加工量就更少。不少棉农抱怨今年“卖棉难”,纺企则抱怨“无棉可买”,而轧花厂则因为成本倒挂,大多“趴在桥头看水流”。在笔者跟一些轧花厂、棉农甚至纺企交流中,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内地棉花或将由上游开始逐步枯萎,先是棉农义无返顾地离去,紧跟着是经纪人,再就是轧花厂,直至纺企“孔雀东南飞”、“西北行”。
新疆棉: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最终还是你们的。
新疆棉被寄予厚望,但今年差点让人“大失所望”。从10月份开始,就有大量的内地企业到新疆看大货,但均反映绒长短、马值高、断裂比不达标等问题。好在,10月底之后,随着天气转寒,大量的中喷花开始上市,新疆棉的质量问题终于让人看到“光明”的一面。
4日,一位山东纺企朋友说,他们近期刚刚在阿克苏签了400吨细绒棉,全部为2128B级,疆内提货价13000元/吨。“看过大货了,质量能够保障。”朋友高兴地介绍,购买新疆棉有三大好处:第一,一致性好;第二,价格稳定。进入11月份,南疆阿克苏、库尔勒等地手摘籽棉收购价5.6-5.7元/公斤,机采棉价格4.2-4.4元/公斤。第三,货源充足。预计今年新疆棉产量在360-370万吨一线,乐观者甚至预计今年产量仍超400万吨。
“新疆棉发展前景非常好。”不少业界认为,一是其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条件;二是地大人稀的土地环境,适合大面积种植、统一管理;三是通过近年使用,新疆棉逐步被纺企青睐,成为纺纱必选原料;四是政策支持。对棉农有“差额的补贴”政策,对棉花出疆有运输补贴,对纺企赴疆建厂有扶持政策,可谓“保姆式”一条龙服务,新疆棉花想不发展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