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是南部非洲的农业大国,国家可耕地面积为3500万公顷,但开发使用的土地面积只有六分之一。自从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之后,中莫之间加大农业合作,不少中国民营企业进驻莫桑比克,开展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种植。他们采取互利共赢的模式,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较好的收益,也为当地农民培训了技术、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深受当地政府支持和民众欢迎。中非棉业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11月下旬,莫桑比克索法拉省的中非棉业扎花厂的棉花加工运输工作已经进入尾声,2800多吨的籽棉在这里加工成成品皮棉,运往南非、东南亚等世界各地。扎花车间的机器轰隆作响,将成堆的籽棉经过除籽、去除杂质,加工成皮棉。
卡勒斯·乔斯是中非棉业压花厂的一名技术工人,他负责维护从籽棉到皮棉的生产线。从2011年起,他就在压花厂工作,而他的大家庭中的十口人也从2011年开始给中非棉业种植棉花。他说,“我们以前种芝麻,但自从中非棉业来了以后,我们就开始给中非棉业种棉花,因为种棉花收入有保证,只要种了,他们就会收。”
2011年,中非棉业看重莫桑比克贝拉港口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适宜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件,进驻莫桑比克的索法拉省,全面承包了全省的棉花种植。中非棉业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为农户提供棉花种子、化肥、农业和技术支持,在棉花收获之后从农户手中收购棉花,经过加工出口海外。
这一套系统服务让没有棉花种植经验的卡勒斯一家放心地报名加入了中非棉业的棉农队伍。“中非棉业给我们很多技术指导,从种棉花开始,他们就告诉我们棉花种植时的行距、间距,知道我们如何配农药、怎么打药、如果生长期发生虫灾,应该用什么农药。”
每年六月棉花收获之后,中非棉业派出自己的运输车队,到签约的农户家中收购棉花。中非棉业莫桑比克负责人杨溢通说,今年由于雨水不足,棉花产量没有往年高,政府棉花协会的指导价格是A级棉每公斤10.25梅里卡。但是为了鼓励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中非棉业给棉农的棉花收购价格是每公斤12梅里卡。
卡勒斯一家种了五公顷的棉花,今年收了4000公斤,卖出了4.8万梅里卡,约合1066美元,这对于月收入不足100美元的莫桑比克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获。
卡勒斯说,自从给中非棉业种植棉花以来,生活改善了不少:“以前家里摩托车都没有,现在有了自行车,还有了摩托车,而且还养了牛,牛也可以卖钱。”
经过四年的耕耘,中非棉业在莫桑比克已经发展了四五万农户,种植面积最高达到4万公顷,成为莫桑比克排名第三的棉花外资企业。而中非棉业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给当地人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索法拉棉花协会主席凯撒认为,中非棉业在带动当地就业,改善莫桑比克人民生活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中非棉业在贝拉建厂,有自己的车队,招聘了司机和工厂员工,为索法拉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同时,他们在雇佣农户种植棉花,因为棉花是经济作物,对农户的收入是一个保障。”
合作共赢、互惠互利,一直是中国政府倡导的对非投资合作理念。中国驻莫桑比克经商处参赞王利培认为,中国支持各类企业走出国门。到各国开展互利共赢的投资合作,一方面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取得盈利,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会综合考虑各方利益,把自身利益放得更为长远。“比如在合作中,我们培训了他们很多人才,我们教会了、转移了一些技术,形成了一定的市场,从经济学角度说,未来这样的投资者不仅受欢迎,而且可持续,会更长久的获得收益,包括盈利收益。”
秉承着互利共赢的理念,中非棉业在非洲获得了当地政府和农户的大力支持,发展迅速。包括莫桑比克在内,中非棉业迄今已经在赞比亚、马拉维、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投资的固定资产达到9000万美元,开辟了15万至20万公顷棉田,年产量5万吨至10万吨籽棉,成为非洲最大的中国棉业公司。
莫桑比克索法拉的棉花协会对中非棉业也有更多的期冀。棉花协会主席凯撒说,“我们和中国企业合作很有信心,希望以后延伸产业链,可以建立榨油厂,将棉籽榨油,解决更多的就业问题。莫桑比克在纺织业处于停滞状态,希望中国政府和中非农业能够填补莫桑比克的空白,建立纺纱厂。莫桑比克索法拉省还有很多可耕土地,也希望中国企业在这里种植棉花、建立厂房、购买设备,发展机械化种植。”
中非棉业在莫桑比克也有进一步的打算,中非棉业莫桑比克负责人杨溢通说,他们希望在索法拉省发展更多的农户种植棉花,也希望在其他省份开辟更多的棉田,此外他们还要大力发展自己的物流,打造从种植到加工再到出口的一条龙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