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的出口制造业而言,猴年开门并没大吉。
春节后上班的第二天,海关总署发布了1月份的贸易数据,以人民币计价,1月份,全国进出口1.88万亿元,同比(下同)下降9.8%。其中,出口1.14万亿元,下降6.6%;进口0.74万亿元,下降14.4%;进出口数据双双远逊于预期,贸易顺差更是刷新历史纪录。
“春节后很忙碌。”当拨通江苏省一位商务部门官员的电话时得到了这样的答复。这位官员并不是一个人在忙碌,面对严峻的外贸形势,春节前后从上至下,从政府领导到企业家都奔赴了“稳外贸”的前线。
1月15日,分管外贸的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苏州调研外贸形势,用一天半的时间走访了17家企业,详细了解企业进出口情况、经验做法和政策诉求,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江苏省、苏州市及部分企业的意见建议。
按照以往的经验,密集调研,了解需求往往都会意味着更多的政策将在随后出台。
密集调研
“加大工作力度,尽快遏制进出口快速下滑态势,防止由减速变为持续失速”是汪洋在结束苏州调研后给出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的就是了解外贸企业的需求在哪里。
“我们也希望实时了解到企业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上述江苏省商务部官员告诉记者,外需在持续恶化,而国内也存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产业和订单向外转移加快等问题,这些困难都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今年我们会加大调研力度,更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
就在汪洋赴苏州调研的同时,常州市商务局也由书记和局长分别带队,调研走访了重点外贸企业,了解外贸企业2016年的计划目标,以及遇到的困难问题和建议意见。而在西南地区,云南省商务厅也开展了“助力外贸大走访”的专题调研。
“商务部节前已经开始调研摸底外贸形势,预计今年还会有新的政策出台。”一位接近商务部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透露,与以往相比,现在主管部门甚至比企业还要敏感,外贸形势不佳,政府部门迫切想要了解企业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什么需求。
“因为1月份的数据不太好看,要防止外贸从减速到失速。”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是春节假期后各级政府都在加紧调研外贸的原因。
“外贸形势好的时候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形势不好的时候更重视稳增长、怎样调动企业积极性。”白明前几年也曾参加过外贸调研,他认为目前更加注重的是给企业排忧解难,减轻企业的负担。
数据“普降”
1月份的外贸数据和去年相比,不仅仅是双降的幅度在加大,从细分数据来看,无论是从地区结构还是从商品结构来看,都出现了“普降”的现象。
在前五大贸易伙伴中,除了对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香港为正增长外,其余都为负增长,对欧盟、美国、东盟和日本贸易分别下滑9.9%、9.9%、10.8%和6%。
出口更加严峻,无论是欧美日三大市场,还是东亚主要经济体,抑或是金砖国家出口增速都在下滑,而且都呈现出了两位数的下滑幅度。例如对欧盟出口增速从上月的1.69%转为-12.04%,对东盟十国出口增速从上月的-6.77%进一步降至-19.77%,对巴西、南非出口分别从上月的-36.15%、-9.97%扩大为-44.36%、-34.7%。
2015年12月20日,中韩、中澳自贸区同时生效,并且在一个月内历经两轮降税,本以为会为处于“寒冬”中的外贸企业注入一针强心剂,但从最新发布的进出口数据上看,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都有不小的下滑,似乎反响一般。
另一个更让人担忧的是,占出口总值55.3%的机电产品也出现了6.8%的降幅,而占出口总值23.3%的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也出现了1.3%的下滑。
“机电产品的下降值得警惕。”白明表示,即便是去年整体下跌的时候,机电产品也没有下降,但是今年却出现了下降。和传统产品相比,机电产品的技术含量更高一些,但是现在机电产品也出现了下降,说明外贸新优势的力度还不够,还不足以弥补传统竞争优势的减弱,应该加大培育力度。
“目前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后还没有完全走出来,美国经济缓慢复苏,欧盟、日本虽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但离完全恢复还差得比较远。”商务部研究院外贸所所长李健表示,1月份外贸的下降反映出外部环境不乐观,中国外贸自身也在调整过程中。中国外贸必须从几十年依赖要素投入、人口红利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未来的中国外贸,需要更多在转型升级上做文章。”白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通信、核电、高铁这样高大上的大型设备,有一定产业基础的行业,可以加大培育力度。还有一些产业在国际占有率还不太高,例如汽车,中国是第一大产销大国,但出口还不是,也需要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