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之前,国内棉纱进口与内外棉差价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棉纱进口量从2005年到2010年呈现缓步上升的趋势,从年80万吨左右增加到110万吨左右,五年累计增幅41%。棉纱进口与内外棉价差的相关性从2011年开始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来,随着内外棉价差从-8000的反向低位,一路回升到临时收储政策开始后的4000-6000元/吨区间,棉纱进口量也从月度5.5万吨的低位迅速增长到月度18万吨左右的高位,并保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直到2014年5月后,政府明确新年度采用目标价补贴政策替代临时收储政策,内外棉价差形成了显著的收缩趋势,特别是储备棉市场化定价轮出以来,部分阶段内外棉价差一度缩小至500元/吨低位,棉纱进口量迅速回落,预计2016年进口量近四年来将首次回落至200万吨以内。
2012-2015年,国内棉纱进口量从90万吨迅速增加至235万,中低支棉纱市场基本被进口纱所垄断,印度、越南成为最大赢家。其中,印度进口量由2011年的13.7万吨暴增至2015年的70万吨,占比从15.7%扩大至30.05%;越南进口量由2011年的10.85万吨增至2015年的50.29万吨,占比从12.02%扩大至20.76%;巴基斯坦进口量由2011年的29.69万吨增至2015年的54.17万吨,但占比却从32.87%缩小至24.34%。
2016年形势逆转,伴随中国棉纱进口量的萎缩,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的棉纱进口量迅速减少,2016年1-9月印度棉纱进口量仅为30.24万吨,同比下降44.75%,近四年来首失榜首位置,占比下降至20.84%(印度棉纱竞争力的丧失,与今年印度国内棉价长时期居高不下密切相关,但新年度以来,印度国内棉价快速回落,棉纱竞争力呈现逐渐恢复趋势);巴基斯坦棉纱进口量为28.59万吨,同比下降33.3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南棉纱一枝独秀,同期进口量达到45.63万吨,同比增长20.84%,占比31.44%,首次成为中国棉纱进口占比最大的来源地。
结论:中国棉纱进口量在10多年时间间从不到100万吨的平台跳升到了200万吨平台,增长的大趋势是多种因素合力的必然结果,内外棉价差的急剧扩大只是加速了这一增长过程。未来,内外棉价差缩小的趋势在棉价回归市场化的过程中将继续,但棉纱进口继续出现明显下滑的空间并不大,主要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外纱替代相关,低端产业的转移是政策主导的方向,也是大势所趋。如何在中高端纱线市场扩大竞争优势,将是未来国内企业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