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国内聚酯表现低迷,PTA一直“跌跌不休”,连一贯强势的乙二醇也难独善其身,价格波动剧烈。因此年初开始,业界对于加快乙二醇期货上市的呼声就不绝于耳,希望借期货市场,降低聚酯企业采购风险,帮助乙二醇企业应对价格波动。
10月16日,大连商品交易所发布消息,证监会批复大商所乙二醇期货的立项申请,意味着乙二醇期货离正式上市交易又近了一步,未来有望通过期货形式来稳定市场价格。
然而,就在乙二醇期货上市即将“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候,不少业内人士也开始萌生出对于市场的忧虑,当然最直接的导火索可能就是近期乙二醇价格的暴涨。据悉,10月中旬,证监会在宣布通过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关于乙二醇期货上市的申请后,在短短3周多的时间里,乙二醇市场价格发生了急剧的上涨,从5200上涨至6300,月内涨幅近20%。
作为重要的聚酯原料,很显然,乙二醇价格的巨大波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聚酯厂家的生产成本和市场秩序,更直接导致了最近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产业大佬呼吁乙二醇期货暂缓上市的声音,经过小编深入了解,产业大佬们的理由主要如下:
理由一:乙二醇“尽管产能不少,但是实际生产能力有限”的现状决定其作为期货品种的条件尚不成熟
目前我国的国产乙二醇产量在煤制乙二醇大量投产的推动下,国内产量有了明显提升,月产量大约在45万吨左右,但仍有70万吨以上的量依赖进口,进口依存度仍然在60%以上。
从近几周的情况来看,乙二醇期货上市的消息不仅使得国内产业外资金加紧囤货,国外供应商也在调高自身库存,减少对华供应,造成乙二醇到货量和港口库存的持续降低,而聚酯负荷持续高位,使得乙二醇港口库存骤降6.2万吨至50万吨以内。
国内乙二醇月消耗量大约在120万吨左右,按照报关周期10天物流周期5天计算,目前港口库存几乎没有余量有套保需求,若在港口库存短缺的窗口上市大期货合约,大量产业外杠杆资金涌入,将很容易导致价格飙升,一旦国内金融投机资本和国外产业资金结合,乙二醇市场的价格话语权将从目前的供需双方直接转移到供应商和金融投机资本,国内产业将彻底丧失对乙二醇市场的话语权,这将严重影响聚酯产业和下游纺织产业的利益。
理由二:我国煤制乙二醇尚不能完全满足聚酯涤纶工业的应用需求
对实体企业而言,期货的交割也是重要一环。按照大连商品交易所对乙二醇期货的设计内容,煤制乙二醇可以作为替代品进入市场进行期货交割,但是我国煤制乙二醇在工艺技术优化、产品品质方面尚不能完全满足聚酯涤纶工业的应用需求,如果作为期货产品参与交割,会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下游聚酯涤纶用户的使用。
首先是煤制乙二醇和石油法工艺产乙二醇在品质上存在差距,前者会有很多成分和杂质还不能有效检测出来,给聚酯工厂在使用过程中带来很多未知和不确定性。目前,煤制乙二醇还尚未被下游聚酯行业接受,一些大型聚酯企业一般采用10%-20%的煤制乙二醇与石油法工艺乙二醇混合使用,国内尚没有完全采购煤制乙二醇使用的聚酯工厂。
在此情况下,如果期货上的卖方在交割过程中将两种路线产品掺杂在一起,则会造成期货交割品种指标和质量下降,影响下游使用。下游聚酯工厂如果使用这样的期货交割乙二醇产品,会影响聚酯工厂产品的质量,例如煤制乙二醇生产的瓶级聚酯切片,造成质量不稳定,则下游饮料用户会对聚酯瓶质量进行质疑和追溯,最终会损害期货市场的公信力。
其次是在聚酯涤纶企业使用两种工艺路线乙二醇现货产品在品质和范围上存在差距,两种工艺路线的乙二醇在市场的定价也不一样。目前煤制乙二醇在聚酯工厂使用比例不高, 还有局限性,市场价格正常要贴水150-200元/吨。因此煤制乙二醇具有一定的投机性,容易被利用与石油制乙二醇混合掺在一起,规避相关技术指标从而参与到期货交割中去,影响正常的交割秩序。
理由三:投机氛围严重干扰到实体经济的稳定运行
众所周知,期货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套保)两个方面。当现货市场价格被人为扭曲后折射到期货市场中,所展现的价格走势不但不能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的根本作用,反而会因为错误的导向令实体企业产生错误的规划与战略,危机产业链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至于风险规避,当投机资本囤货成为普遍现象的时候,还有多少现货能够被用于风险规避(套保)呢?结果不言而喻。
今年以来,市场上金融资本投机盛行,对各种主要期货商品进行了多轮炒作,投机资本大批涌入,而大量实体企业的套保盘损失惨重,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被严重削弱,反倒成就了投机资本的贪婪,即使是进口依赖型的商品,依然利用自身资金优势大肆做多,导致了商品进口的无厘头高企,外汇流出压力增大,洗劫后的满目苍夷留给了实体企业承受。国家政策调整受到严重干扰,从乙二醇的近期情况来看,一旦大期货上市,将出现严重失控的情况。
综合来看,产业方认为,要实现乙二醇期货上市,首先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就是大力提高乙二醇的自给率。如果自给率能提高到70%甚至80%以上,大部分的供应商或生产商都在国内,那个时候再推出期货交易,则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