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在经历了长久的低迷之后,今年一季度,局面一下豁然开朗。出口的回暖带动着三驾马车向前奔驰,几乎没有人怀疑今年的经济增长能否稳住,大家更关心的是,今年经济能够较去年上升多少。
然而,在经济态势逐渐明朗之时,对于制造业来说,压力却并没有减轻。去库存像悬在制造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转型升级更是紧紧扼住了传统制造业的脖子。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此消彼长之下,传统企业的老板们,正在经历一场艰难的变革。
转型升级、走出去、拥抱互联网+……一个个选项摆在了传统企业的面前,而消费升级更是为传统产业指出了一条建设品牌的康庄大道。谁能把握机会,谁就能摆脱阵痛,破茧成蝶。无数企业家正在这条路上摸索前行,在这其中,一个充满活力与激情的优雅身影清晰可见。
尽管是中国企业家俱乐部里最年轻的“小妹妹”,但依文企业集团董事长夏华却是“开荒”一代的“创业者”。23年时间,夏华打造了一个时装帝国,也见证了中国商业发展的完整链条。而现在,品牌的力量让企业家们满怀激情。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未来会怎样?机遇在哪里?对此,《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专访了夏华,聆听她的声音。
《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经济新形势下,消费升级给高端品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您觉得消费升级过程中,企业最重要的是什么?
夏华:消费升级的时候,企业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重新塑造产品。其中有个根本性的变化,比如说服装产业,原来只要做好衣服就行,现在必须要读懂消费者的心和需求,给予相应的服务;真正了解你的客户是谁,给他们最精准的模型。消费升级的过程是消费者分层的过程,塔尖上这群人需要哪些服务,中层的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在这当中能够掌握到产品特性。这是一个非常严重要的研究市场。完成这些工作,才能够在整个消费升级中找到这些机会。
《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您觉得传统产业创新的难点在哪里?突破点在哪里?
夏华:传统走进现代,我觉得最难的就是创新和应用。人们都知道那些老的传统的东西有价值好、。但是大部分都在博物馆里,甚至很多散落在大山间。没有人知道怎么去用。最难的就是发现、整理、创新、应用,尤其是后两个环节。真正的创新是让传统的东西在产品中呈现。如何从中找到我们需要的要素,并且运用到现代的设计里面去,这种反向的应用是非常难的。这就需要创新和应用。
《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事实上,依文所在的服装业,是近几年压力较大的制造业之一。传统服装业饱受人力成本攀升和库存高企的压力。您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夏华:以前中国服装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就是生产了大家不需要的东西,等着消费者来买单。消费者觉得好的就畅销,消费者不买的就滞销。库存就是这么形成的。现在有了互联网,有了大数据分析,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数据系统,以最好的性价比、产销比出现。原来我们可能一下就下2000件,现在我们下200件,卖了多少我们再补充生产。这个柔性的管理其实就解决了这些问题。
《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您觉得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
夏华:走出去文化认知是最大的难题。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时候和世界的理解度上是有差异的。我们认为我们自己表达的很清晰,但是人家没有感受到。这个问题是不可跨越的,就看谁适应得更快。两个文化的融合,不是单向的,完全是双向的,甚至包括翻译的过程中,一句话的语气上就可能带来意思的变化。所以这也是和当地的商业合作的最大价值,能够充分知道当地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所以我发现了最大的问题是在文化的认知上,如果这关过了,就和中国人和中国人合作一样简单。如果这一关没过,就会经常出现误解,这个误解不是谁错了,而是彼此没有在同一个点上思考问题。
《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在走出去过程中,中国企业怎样保持国际竞争力?
夏华:我们的走出去,是把全世界最好的拿来服务中国的客户。我们现在国际竞争力被误解了,觉得在国内不用面对国际竞争问题。事实上,我们家门口的竞争对手都是全球最大的品牌。在中国,外国企业占了1/3,甚至2/3的市场。他们已经打进来了。一个中国品牌,在中国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对中国的消费者的引导力和把握力,如果在这里都争不了,怎么出去的争得赢?所以现在中国的市场就是一个国际竞争的市场,如果有能力,能够开始面对这些国际竞争,而且在这片土地上赢了,在国际竞争上其实也就赢了。
《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您会考虑在欧洲建厂吗?
夏华:不会,当然第一点是因为人工成本。第二,我觉得这是个合作的契机。欧洲有很多家族几辈子都在管理工厂,和他们合作,可以长板碰长板。包括上游的原材料、下游的销售我都合作化了。我觉得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定要合理利用资源,做自己擅长的事儿。
《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当所有行业拥抱互联网+的时候,服装业在这方面有哪些进展?
夏华:我觉得服装业未来在互联网应用上应该是速度最快的。我们今天跟消费者的沟通都互联网化了,大家都是线下体验线上购买,这都是最便捷的方式。同时,我们在整个后台上都已经互联网化了。我觉得马云说的一句话是对的,未来没有什么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未来都是互联网应用企业,在应用中产生更大的价值。
《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相较于高新产业,以服装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很难得到政策的优惠。您觉得中小制造企业应该怎样转型升级?难点在哪?
夏华:我觉得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做些政策调整,依文连续五年是高新企业,无论是原料研发新型设计都有很多专利,但是我们一直无法享受常规高新企业的税收政策。因为他认为你卖的是衣服,无视了衣服背后所有的设计含量。原料开发的技术含量其实都是一样的,比如原来芯片是高新企业,但现在芯片就是一个工业化产品,只不过把后后台的研发和这些东西放大。我觉得在未来消费升级的过程中,这种产业的界定还是需要公平化。我觉得今天我们应该用一个新的视角看传统产业的发展。今天没有纯粹的传统产业,不能说衣食住行就是传统产业,滴滴、共享单车就是行,不能说只是因为有一个线上平台就是高新企业,我觉得是不合理的。在今天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完全没有传统产业,这个链条是断开的。互联网未来一定会跟产业相结合,产业的专业能力再加上互联网,共同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我觉得在税收政策方面,政府应该去思考。我们不能用纯粹的一条线来划分。
《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中国品牌众多,但在世界上,知名品牌数量还是较为落后。在最新的国家品牌指数排行榜中,我国在163个参评国家中仅位列第六十四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夏华:中国的品牌可能跟整个文化延续有关。中国品牌中代际相传的很少,像同仁堂这些也是经过了岁月的变迁,已经谈不到代际了。这也是中国今天才开始谈家族企业、谈二代传承的原因。欧洲可能经过几百年的家族传承了,但中国由于历史原因没有这么多传承。在中国,我觉得人们对代际的传承思考才刚刚开始。今天不说品牌,其实大部分企业还处在生存阶段。大家都要做生意。做生意是怎么赚钱怎么做,但是做品牌是怎么样,能够影响世界怎么样能够产生长远的力量我才这么做,所以这是一个过渡的过程。这几年值得我们自豪的是中国诞生了一些互联网品牌,他们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中国不缺少创造力的土壤,找个时间和空间,就会有很多熠熠生辉的名字让全世界记住。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品牌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您希望政府在品牌做大做强方面给于怎样的支持?
夏华:政府的推动很重要,品牌建设其实是一个国家战略。我认为我国的品牌特质或者影响力到了该出现的时候,国家应该大力推动。今年我特别高兴的就是国家确定了品牌日,这可以看作是国家对品牌终于开始去推动。像法国这些国家就是靠这些服装品牌支撑起来的,香奈儿、爱马仕就是国宝,总统出访的时候应该带它们两个。为什么?它们比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小多了?但是它的价值大多了。法国的这些品牌构建影响了全球的产业。一个国家的文化支撑对于一个品牌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我觉得政府在政策上,对于整个品牌发展的传播推动上,都应该加大力度。中国的国家品牌广告应该多推动推动品牌。我们的国家广告,不仅要找一些艺术家、找一些山水,我觉得也应该多推动一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