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时机很重要。
“中国每五双品牌女鞋,就有一双来自达芙妮。”
2004年的达芙妮风光无限,自1995年在香港主板上市以来,业绩不断增长,2012年营收高达105亿港元,旗下品牌总门店数一度接近7000家。
没想到6年后,达芙妮的市值从巅峰的170亿港元惨跌到约5亿港元,缩水超过9成,已经连续4年亏损,累计亏损额达29.36亿港元,门店也缩减至不足3000家。
人们不禁要问,达芙妮这是怎么了?
梳理达芙妮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问题很多:
有快速扩张留下的后遗症,使得库存压力增大;有常年打折的负面影响,导致品牌印象低端廉价;也存在产品迭代过慢的毛病,设计款式跟不上新潮流,消费者渐渐流失……
不过,针对这些问题,达芙妮已经有所意识,正在努力“自救”,在2018年报中表示会不断进行产品升级、提升销售渠道效率以及提高管理效率等。
但是,在电商业务这件事上,达芙妮走错了关键一步。
因为这一步,导致了其业务后来的全面崩盘;因为这一步,让达芙妮几乎错过了一个时代。
其实,达芙妮早在2006年就开始尝试电商业务,那时候淘宝才成立三年。
2010年前后,达芙妮改变了电商业务完全外包的模式,开始了“全网营销”的创新摸索,与京东、唯品会、好乐买、乐淘、名鞋库、易迅网等十多家网站签订代销、报销或页面链接合同,不花一分推广费,便销售额大增,做到过每月200万元的成绩,走在了整个鞋服行业的前列。
但是,很快,达芙妮的电商“噩梦”开始了。
2010年5月,达芙妮战略投资“耀点100”三千万元人民币,占股10%。
耀点100是一个聚焦时尚百货的电商平台,2009年成立,管理团队来自台湾雅虎。
除了达芙妮之外,启明创投、百度、英特尔(传闻资金未到位)都是耀点100的资方。可以说,耀点100的起点并不低。
据悉,耀点100沿用了台湾雅虎做B2C的模式,即没有库存,只负责售卖,由供应商提供货源和发货,虽然将库存风险降到最低,但也给供应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支出。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耀点100的发展并不顺利,仅在半年时间内就烧完了首轮的全部投资。
为了扶持耀点100的业绩,达芙妮向其倾斜了很多资源,比如有很大一部分鞋款专供给耀点100,而不在其他电商平台上销售;又比如联合耀点100推出线上购物“门店取货”的模式。
据报道,2011年底,达芙妮甚至关闭了京东、乐淘和好乐买等优势电商分销渠道,转而全力支持耀点100。“耀点100没钱进货的时候,我们就先借货给他们卖。”
然而,耀点100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不到两年就烧光了3个亿,负债3000多万元。
2012年7月,耀点100终止网站运营;2013年3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裁定受理耀点100破产清算。
直至倒闭,耀点100还拖欠着达芙妮的部分借款。
因为耀点100,达芙妮的电商业务陷入停滞状态,连续两任电商主管离职,之后达芙妮电商部门再无最高主管,虽然没有被完全裁撤,但也只是保持一个最小规模的基本运营。
有人感慨,达芙妮的电商业务,从兴起到全盛,花了整整5年,而从全盛走向衰亡,仅用了10个月。
达芙妮错过的不只是这10个月。
经过耀点100的失败后,达芙妮在电商业务上一蹶不振,直到2014年,才在年报中重新重视起电商的发展。
但电商的环境格局已经大变,再也不是达芙妮独领风骚的时候了。
沉舟侧畔千帆过。其他女鞋品牌都开始意识到了电商业务的重要性,纷纷进驻。
而且还涌现出了很多小品牌。据统计,2019年小品牌女鞋网店占比最多,达367家,而品牌旗舰店仅为197家。
达芙妮一直被称为“大众鞋王”,正是靠平价路线起家,而这些小品牌网店的产品不仅价格更低,而且款式更新速度更快,与达芙妮争抢着同一块蛋糕,而且网购的兴起又大大挤压了线下门店的销售。
因此,达芙妮的门店一年亏过一年,2018年达芙妮营业额同比下跌了20.8%,亏损额高达9.94亿港元。
为了降低损失,达芙妮只得忍痛关店,全年核心品牌净关闭销售点达941个销售点(包括 899 家直营店及 42 家加盟店)。
因一步之差,达芙妮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不仅憾失再上一步的大好时机,还因此跌落谷底。
可惜,时光不能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