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以来,棉籽和棉粕经历了从“信心满满”到“信心崩盘”的戏剧性历程。更糟糕的是,随着美豆和巴西大豆的大规模进口,棉副踏上了下坡路。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豆有了最强大的竞争者,不再一枝独秀
特朗普的对华贸易策略给中国大豆进口带来了极大的干扰,中国大豆被迫转向南美及其他市场寻求来源。在特朗普几年的神操作下,巴西大豆摆脱了对华出口千年老二的窘境,一举超越美国,成为中国大豆进口的最大来源国。2018年,巴西占中国大豆进口量的75%,达到6610万吨的惊人数字,更是美豆所从未达到的数量。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中国初尝最大买家的甜头
在美国“一枝独秀”的时代,中国作为最大的买家却没有话语权。究其原因,就是中国大豆来源国太少,被美国卡住了脖子。现在不一样了,巴西、阿根廷迅速崛起,中国大豆来源多元化,摆脱了对某一个国家的依赖,话语权大增。更重要的,美国和巴西如果一起供应中国,国际大豆供需格局就会出现逆转,原来的供不应求变成供大于求,中国有了作为超级买家最大的话语权。
神仙打架,群众遭殃——棉粕恐要踏上下坡路
美国和巴西大豆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上市周期互补。现在如果多采购美豆,那巴西豆上市就面临销售压力。同样的,如果上半年多进口巴西大豆,那美豆下半年就面临销售压力。在市场上,销售压力化解的唯一办法就是降价。可以想象,随着美国大豆对华出口的增加,后期巴西大豆必然通过降价来实现销售。
随着美国和巴西大豆展开竞争,作为大豆替代品的棉粕面临两个窘境,其一,豆粕不缺,棉粕作为替代品将变得可有可无;其二,豆粕采购便捷、货源稳定、不需要过大的库存及调整配方。
棉籽和棉粕目前有两个问题:其一,价格过高,而且轧花厂和有存货的油厂挺价意志顽强;其二,下游无法启动,降价也刺激不了下游采货意愿。业内更多寄望于豆类价格持续高涨和宏观经济的好转,但现实并不支持这个一厢情愿的想法,豆类高价难以持续,巴西大豆指日可待;并且随着大豆供应的过剩,棉籽和棉粕必须回归其以低价赢市场的基本定位,春节到5月份是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