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大宗商品市场开启一轮趋势性上涨,原油、有色、粮食等品种领涨,众多商品价格创出历史新高,演绎了一轮“波澜壮阔”的行情。
在疫情依然严峻形势下,持续飙涨的价格威胁着产业链稳定。2021年5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进行了部署,突出重点综合施策,旨在保障大宗商品供给,遏制价格不合理上涨。7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明确强调,对违规倒卖大宗商品等重大违纪违法问题要一查到底、严肃追责。
国家保供稳价政策有效为大宗商品“去火降温”,多数商品价格开始承压回调。数据显示,今年5月19日至8月20日,原油价格跌幅为5.9%;玉米价格跌幅为9.2%;沪铜价格跌幅达到了13.0%。反观同期棉花表现却“一枝独秀”,从15720元/吨涨至17805元/吨,涨幅达到了13.3%。
棉价大幅上涨并非供给端所致,而是其他因素交错影响。
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预测,2021/22年度我国棉花产量557.8万吨,消费量824万吨,产需缺口266.2万吨。当年度外棉进口量230万吨左右,加上期初工商库存以及储备棉计划轮出数量,棉花资源供给充足,完全能够弥补产需缺口。另据企业反映,市场也并不缺少棉花,仅个别有供需结构性问题。
分析近月以来棉花价格“一枝独秀”的原因,首先是主要国家货币量化宽松政策持续,市场资金异常充裕。据美联储统计,截至今年3月16日,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中的基础货币数量同比增加28%,超过美联储自1913年成立以来的货币增长速度。如此迅猛的“放水”操作,大宗商品价格必然“水涨船高”。其次,我国疫情防控有力,生产和消费稳定恢复,而同期东南亚等国家疫情导致生产受限,主要国家消费复苏的订单不同程度转移至国内,在国内外订单交互叠加作用下,国内棉花需求量大幅增加,并带动国际市场棉价也异常坚挺。第三,在宏观环境影响资金做多的同时,天气和基本面炒作也适时“煽风点火”。美国农业部棉花月度报告连续调减全球产量和调增需求量,新疆局地每年不同程度的冰雹雷雨等极端天气,以及新疆棉花加工能力大,棉花收购加工“僧多粥少”的预期,都不同程度刺激涉棉企业敏感的神经,导致棉价较其他大宗商品表现更坚挺。
市场犹如一面镜子,棉价高涨的背后,是不断递增的风险。
据跟踪,32支纯棉普梳纱价格较3128B棉价已超过9600元/吨,超出历年正常价差近2000元/吨左右。同时,涤纶短纤和粘胶短纤是棉花的替代品,随着原油价格回调,近日棉花价格已高出涤纶短纤超过11000元/吨,超过粘胶短纤约5000元/吨,如此大的纱棉、棉涤、棉粘价差,有什么理由支撑棉价继续一骑绝尘?
在东南亚疫情形势好转、或者疫苗注射率提高到足以控制疫情时,或者有关国家转学西方某些国家“群体免疫”政策时,因疫情回流到中国的纺织订单,免不了会继续外溢。近期很多企业反映,七、八月份以来所接订单以欧美国家圣诞节、复活节为主,较往年提前2-3个月下达,表现为数量大、档次低、利润差,但排单、交货期长,企业有充足时间采购原料、打样、生产、发运。由于双节订单被提前透支,10至11月纺服企业来单、出口形势或明显低于预期,提前透支消费的影响开始体现,8月份以来终端采购商备货潮开始逐渐消退。
尤其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最近美联储议息会议上释放的“鹰派”信号,特别是美国CPI和PPI双双爆表,就业数据持续改善,美联储自疫情以来首次明确讨论Taper,暗示年内会有行动,美联储虽未做出缩减购债的最终决策,但已释放出Taper渐近的重磅讯号。一旦缩表正式启动,商品市场走势大概率会出现转向。
因此,在消费承压和美联储缩表预期强烈的条件下,企业对已经连涨了近一年半的棉花行情应该更加理性看待。
国家储备库存充足,必要时完全有能力保供稳市。
当前市场还存在一种猜测,认为经过连续大规模去库存,国家储备棉库存数量已严重不足,国家调控市场的能力和手段有限。有人甚至将目前市场与2010年那一次疯狂暴涨行情相提并论,认为在资金推动下后期棉价想象空间巨大。
据向有关机构了解,近年来,储备棉轮换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进行,轮出同时也在积极轮入。目前国家储备棉库存数量充足,必要时完全能够发挥“压舱石”作用。即使今年新疆棉真如部分人最悲观预期那样遭遇严重减产、或者国际航运因疫情受阻影响到国内企业需求,国家储备棉也完全有能力保障国内供应。
据悉,国家有关部门正密切关注棉花市场运行情况,如果市场行情出现非理性暴涨,将及时出手,综合应用多种措施化解市场潜在风险,确保产业链安全稳定。在此,尤其要提醒各涉棉实体企业,务必时刻保持理性,不要盲目跟风炒作,棉花一枝独秀的“优美”画面,其实已蕴藏着巨大风险,缺乏足够基本面支撑的价格上涨终将落下帷幕,要高度警惕潮水退去时的“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