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韩竞
嘉宾: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理事长 朱民儒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处长 曹庭瑞
稳健医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建全
广州市纤维产品检测院院长 吴淑焕
如果有规范、完善的行业标准作为质量引导和监管保障,或许就不会出现类似食品行业的“苏丹红、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尽管这只是一个极端的假设,但还是折射了行业发展对标准的迫切需求。
近几年,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实现了快速增长,然而,行业标准的缺失和滞后现象也较为严重,统计显示,目前产业用纺织品标准仅有81项,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要,产品标准和应用标准缺乏有效衔接,致使行业的标准及检测工作未能与产业发展同步。特别是在航空航天、医疗卫生、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由于缺少国际权威的认证机构,相关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受到了较大制约。
日前,国内首次以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标准及检测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吸引了质检部门、行业协会、生产企业以及下游用户等众多人士,因为,推动我国产业用纺织品标准的制定修订,促进上下游产业链的应用衔接,建立健全产业用纺织品公共服务检测平台,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记者与朱民儒、曹庭瑞、李建全、吴淑焕的对话就代表了一种积极的声音。
主持人:请问现阶段国家主管部门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标准工作的具体指导是什么?
曹庭瑞:截至2009年底,纺织行业现行标准为1457项,其中国家标准有548项,行业标准909项;强制性标准有4项,其余为推荐性标准;基础标准有311项,方法标准有525项,产品标准有621项。
我国的纺织工业标准中,基础方法标准基本采用国际标准,产品标准自成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基础、方法标准与产品标准相匹配,国标与行标相结合的标准体系,标准间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比如标准间的交叉重复问题,上下游标准间的不衔接问题等。
从目前来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纺织工业中的发展前景及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目前产业用纺织品标准仅有81项,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要,同时还有分类不统一、产品标准和应用标准缺乏衔接、国际接轨程度低等不足方面。
从市场角度出发,产业用纺织品与服装、家纺最大的区别是,服装、家纺面对的是个体消费者,而产业用纺织品面对的是下游应用领域。因此,要着眼于产业用纺织品应用市场,不能闭门造车,要与航空航天、水利、农业、交通、医疗、建筑等众多领域接触沟通,协助他们制定产业用纺织品在各自领域的使用规范,在此基础上制定修订我们的标准才具有价值和意义。为加强生产与应用的对接,扩大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工信部在积极推进有关工作,在国标委制定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标准化工作方案》中,我们提出增加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制定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及应用领域使用规范”,并在工作协调机制中将产业用纺织品应用领域主管部门吸收进来。今后一个时期,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标准化工作任务艰巨。
主持人:在标准化工作中,您认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的作用是什么?
朱民儒: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涉及到的安全、卫生、环保等领域,其最终产品是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这些标准往往带有强制性的内容。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相关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包括安全带、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聚氯乙烯防水卷材等共计22项。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推荐性国标及行业标准主要涉及到非织造布、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土工合成材料、过滤用纺织品、篷帆布、汽车内饰材料、膜结构材料等产品及配套的检测方法标准。
总体来看,现行的标准体系是以原料和工艺划分的,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由各个行业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进行管理,各行业根据自己的生产工艺,制定自己的行业标准,未充分考虑到行业间标准的共同性及前后道工序间的关联性。
为此,协会积极建议,加强对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尽快完善制定产业用纺织品基础标准,建立特殊的产业用纺织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国家级产业用纺织品检测平台,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组建跨部门标准推动委员会,加强对产业用纺织品安全性和环境标准的研究,加大公共财政支持标准化工作的力度。在此过程中,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配合、引导与沟通的作用。
主持人:请以您熟悉的医疗领域谈谈国内外标准的差别。
李建全:就医用纺织品而言,国内与国外标准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产品标准上。我国传统的产品标准基本上属于生产型标准,是根据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原料结构、产品种类等因素制定的。这类标准出发点就是要对纺织企业的生产实践进行指导,技术指标的依据主要是生产工艺,而不是消费需求。相比较而言,欧美国家的产品标准,则是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而制定的标准,从最终产品的消费要求出发,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前提。如何将产品标准的重心从指导生产转移到适应消费上,将会是今后我们在医用纺织品领域努力的方向。
随着全球范围内人们对纺织品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纺织品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达国家已经把涉及产品安全及生态环保方面的检测摆到了首要位置。国外对纺织品安全健康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原料生产和加工过程的安全性,二是纺织品消费的安全性,三是纺织品处理的安全性。值得深思的是,我国对纺织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及控制技术和监测方法研究的速度滞后于国外出台标准的进程。被列入欧洲纺织品有害物质清单的项目中,我国仍有不少项目没有统一的检测方法。特别是对原料的生产过程、纺织品的生产工艺、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关系缺乏研究,这将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和人身健康安全造成危害。
如今,医用纺织品质量的内涵正在进一步扩展,涉及产品可靠性、安全性、诚信度、环保性的检测项目,正在成为或已经成为国内外市场的主流质量要求。人们要求有更优质的医疗条件和医疗卫生用品,除了最基本的要求防感染外,更要求具有无毒、无致敏性、无刺激、不致癌、抗静电、生物相容、易染色等特点。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都对医用防护纺织品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医用纺织品的检测提出了很大挑战。目前,医用纺织品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已愈来愈被认同,检测技术及数据已成为最具说服力、最有权威性乃至法律效应的指南。检测技术及数据在指导生产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有关产品性能的最公正、最科学、最让人信服的保证。
主持人:看来建立一个综合型产业用纺织品检测中心是行业的众望所归,广州纤检院是如何运作的?
吴淑焕:我们曾在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下达的编写国家检测技术服务平台规划活动中,对产业用纺织品检测机构现状以及过滤材料、医疗卫生材料、灯箱广告布、篷帆材料、土工布等有关产品质量检测问题和标准缺失问题进行研究。经过调研分析,我们和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广东无纺布协会联合建立国内首家综合性产业用纺织品测试中心,开展非织造布、过滤用纺织品、医疗卫生用纺织品、车用纺织品、土工合成材料等产品的检测服务,这将有助于改善行业多年积累的标准制定滞后、检测水平落后的问题。
我院是国内大型的第三方纤维纺织品服装服饰专业检测机构,从事纤维、纺织品、服装等产品的质量检测,涉及GB、FZ、QB、HG等国内标准和ISO、EN、BS、DIN、ASTM、AATCC、JIS、IWS等国际标准。拥有40多年的检验经验,通过CNAS、CMA、CAL“三合一”评审认可,是全国唯一达A级水平的纺织类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每年出具检验报告达32万份,产值过亿元。
成立后的检测中心以过滤材料、医用卫生材料、车用纺织品、土工合成材料领域为切入口,向服装衬布、农用非织造布、工业用非织造布、鞋材、篷盖布、灯箱布、产业用新型纤维材料等多个领域发展。检测中心硬件建设和业务管理水平争创国内一流水平,并逐步成为具有较强的国内知名度和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用纺织品第三方公正检测机构。同时还将配合协会完善产业用纺织品国内外标准检测能力的建设,联合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开展填补国内外空白的专业检测方法和前沿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