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纺业近些年来发展迅猛,即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下依然高速增长。但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目前越来越同质化的市场格局,这一切,又能维持多久?同质化如何突围?这些都是家纺产业亟待解决的生存发展问题。中国家纺协会会长杨兆华给出的答案是——本土家纺急需文化回归
“这次在展位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依然拿出200多平方米来免费提供给有关方面做文化概念,就是想引导中国的家纺设计逐渐向着民族特色设计的方向发展,形成我们中国风格的家纺设计。哪怕需要几年的时间,我们也有足够的耐心去坚持。因为这是未来中国家纺屹立于国际市场的根基所在,我们这代人要打牢这个根基。”不久前,中国家纺协会会长杨兆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杨兆华的这番话细细品来确实是中国家纺人在快速前进的征途上需要放慢脚步认真思考的问题。走马观花国内市场,在满眼的欧美风情、英伦田园、简约时尚的家纺产品包围之下,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产品缔造的生活品味风格,人们都不难发现,家纺产品越做越漂亮,越做越奢华,而家纺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尽管企业都在想法寻找自己的蓝海空间,做出自己的个性化风格,可做来做去还是免不了不约而同地挤在了同一个空间下,靠价格优势和促销活动来分得一杯羹。
“寻根”——中国家纺设计的文化回归
中国家纺产业的起步有着深深的西化烙印。十多年前,在那个中国社会对“家纺”一词还很陌生的年代,我们只有毛巾、床单复制行业。而十多年后,“家纺”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这要得益于中国家纺企业赶上了发展的良机,更不可否认的是家纺企业在产品设计上善于借鉴学习模仿西方设计的优势,走了一条快速起步的捷径。而如今,设计研发能力不足、品牌渠道运作能力不足依然是我们的短板。
杨兆华告诉记者,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市场得需求来看,家纺设计的文化回归,都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在2009年的家纺展上,云锦、侗族织锦、苏绣、南通老粗布、沈绣、南通蓝印花布等14家纺织技艺方面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联合组成的“中国家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和韩国拼布艺术区的亮相,让很多参观者感受到了中国纺织技艺悠久的历史文化,既为中国家纺行业多年来倡导的家纺产品原创找到了创新方向,也为传统技艺找到了产业化发展的新平台和路径。
每个民族的原生文化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一个民族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开放地吸纳并融入多元文化,才能不断地焕发丰富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机。如何把这文化的发展、技艺的传承与当代生活协调起来,应该说是我国家纺人在这个时代的主题思考。
文化——一针一世界一锦一文明
灿若云霞的云锦,清新质朴的蓝印花布,特色浓郁的侗锦,中西合璧的敦煌纹饰……面对这些渐行渐远、美不胜收的旧时风物,仿佛聆听到那时文明的回响,每一个花纹、每一类产品都蕴涵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密码,引人遐想,心存敬意。
由于大多数利用中国元素的产品面世后的市场反响并不乐观,有人认为是这些传统元素不时尚,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审美,没有市场生命力,果真如此吗?当我们从法兰克福、从巴黎、从米兰看到国外的设计师把中国元素运用得如此时尚美丽引人,只能说是我们的设计师在简单地生搬硬套这些中国元素,还没有真正体味到其中的真谛,没有很好地提取出代表性的中国元素来创新性地融合到现代产品中,并非是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本身没有生命力了。恰恰相反,中国民族特色的家纺风格的形成、破解同质化困境的关键,就在今后我们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吸创意的营养,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为传承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推动其商业化发展、产业化进程搭建平台,功在千秋;为中国家纺形成中国特色风格开掘了丰富的纹饰图案宝藏和文化精神支撑,利在当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众多的家纺品牌注入个性化消费文化理念和定位,提供同质化突围路径,惠在眼下,非物质文化展区的设立,真可谓一举三得。
“融合”——回归是为了明天
一方面是历史悠久、璀璨的文化宝藏,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是现代朝气蓬勃的家纺设计要满足消费者丰富多彩、多样化的时尚舒适生活方式的需求,如何找到一条路径来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也为家纺的同质化问题找到突破口?
突破口就在于要构建有个性特色的家纺文化。
杨兆华表示,首先要做好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提取出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融合到现代生活方式中去,我们的原创瓶颈才能根本突破。构建家纺文化,更多地还要考虑品牌的文化价值在哪里,能否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这种文化情结,并针对不同消费者不同的文化情结来研发不同文化情结的家纺产品,同质化问题也会得以解决。
一幅色彩绚丽的历史文化画卷正向我们徐徐展开,潜下心来仔细洞悉传统文化的秘密,就会找到下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力点,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