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敦促人民币快速升值愈演愈烈
*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屡创新高
* 业界已预知汇率将升贬互现
* 放眼长远,升值压力料舒缓
时隔半年,美国再度大张旗鼓挑起汇率战,不满人民币升幅过小的施压言论似已显效,迫使人民币兑美元连创新高.然业内人士指出,汇市走势或并非意味中国示弱,而是央行以"游击战"应对,让人民币汇率在升升贬贬中,增加弹性,再逐渐扩大人民币波幅。
经过中国重启汇改三个月来的锻炼,最关注汇率变化的商业银行和出口企业也已可渐渐做到处变不惊,逐步适应了央行的这一"游击战术"--扩大双向波动幅度,打消"热钱"赌人民币升值的念头。
中美两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经过多年"没有硝烟战争",目前都积累了相当的经验.特别是中国央行,在此次重启汇改以後,应对策略越发熟练。在"参考一篮子货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管理"两字的内涵已被充分体现出来。
无论是汇率市场可上可下的弹性加强,还是央行副行长胡晓炼一反常态连续发表数篇人民币汇率相关文章,都是央行在汇率管理上愈发成熟的表现。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过去五日连创新高,周四达6.7181元,一周升幅已达0.95%.部分市场人士解读为,中国央行在向美国示弱,为11月胡锦涛出席G20峰会争取有利形势。
"央行要体现出人民币汇率的调整是中国自己决定的,又要顾着美国的感受.美国施压就升一下,压力一过就会贬回来。"一位东南沿海出口企业风险对冲部门的人士称。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奇渊表示,从短期来看,根据美国的政治周期以及中国的政治诉求,可就汇率问题进行顺政治周期,或逆政治周期的操作.例如,如果希望与美国在此方面达成谅解,在短期缓解矛盾,即可就此问题做顺政治周期的操作,反之亦然。
自6月19日中国宣布重启汇改来,人民币兑美元并非呈单边上行之势,除了最初两周升势较快後,即陷入盘整态势,至8月更是明显回软,最低至6.8196元,与重申汇改前的收盘价6.8262元相差不远。
美国国会正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召开为期两天的听证会,美国财长盖特纳将在周四两次作证.他将会对国会表示,中国人民币升幅过慢,他正在检视采取何种手段以敦促北京加速人民币升值。
此外,美国国会议员及产业团体周三在国会施加更多压力,要求通过一项严格的贸易法案以惩罚中国,因他们认为中国货币币值遭低估导致美国的就业机会及获利遭到威胁。
中国外交部周四在例行记者会上则再次重申,"施压"不能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甚至可能产生反作用;并称人民币升值不会解决美国贸易赤字和高失业问题。
**市场已适应**
对于美国政坛上下吵得热火朝天的人民币升值问题,中国国内似乎处之淡然.汇市股市做多热情不高,一直关心汇率变化的出口企业也"熟视无睹"。
"现在很少有银行炒汇了."一位多年从事外汇交易工作的银行人士称,这次汇改後,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扩大,且是双向波动,不能全往一个方向炒,导致现在银行做交易的热情并不高。
受访交易员称,虽然近日市场成交价格升势一直逊于中间价,报价买卖点差仍偏大,显示市场对人民币短期快涨後的回调风险有所担忧。
与此同时,A股的升值概念板块反应平平,金融、地产股并未受此提振.仅香港的NDF市场相对热情较高,一年期美元/人民币NDF最近一周走跌,显示市场对一年後人民币升值预期加重。
而企业方面,自2005年以来经历过多次汇率涨跌风浪仍存活下来的出口企业,早已习惯了通过远期结售汇等方式规避汇率风险.相比经济学家们的担忧,他们更加乐观。
上述出口企业人士称,"我们不担心现在升值,晚点儿还会贬回来.本来汇率波动就该是常态,哪个国家汇率一动不动的?"
**压力料舒缓**
"游击战"缓解的是一时的压力,若想化解人民币的长期升值压力,还是需要作出深层次的制度性的变革.事实上,中国政府也正在这样做。
徐奇渊就称,问题的真正解决,仍然有赖于中国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调整。
中国政府认为2010年,乃至下一个五年计划(2011-2015年)的工作重心都是经济结构的调整,改变对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过度依赖,平缓贸易顺差,实现贸易平衡。
上述银行人士就称,监管层近期出台的政策方向都是希望由藏汇于国,变为藏汇于民、于企业.日後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深入,人民币在海外也有了用武之地,这些事情都就好办多了。
"(要缓解升值压力,)购买和抛售美国国债是约束和制约美国的最主要手段之一。"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称,"但更根本的手段是人民币国际化。这是最致命的,也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解决办法。"
近年来,中国的外汇制度已有很大改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范围逐步扩大,在香港构建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也进入加速发展期.同时,出口收汇存放境外政策试点进一步落实,允许企业赚取的外汇留存海外,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而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规模也逐步增加,原来只限于政府背景的金融机构,现在已扩大到一般非金融企业.海外人民币的投资渠道正在打开。
国际化的前景正逐步清晰,进展稍显缓慢,但仍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