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2007年开始,国家在部分棉区开始实施棉花良种补贴,并且2008年范围覆盖到全部棉区,补贴标准为15元/亩。但与粮食的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政策相比,国家对棉花的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也正因此,2008年我国棉花生产虽然取得了丰收,但棉农收益却降到了10年来的历史低点,进而导致2009年棉花面积减少1000万亩。
在棉花产业中,棉农是最弱势的群体,其利益无法得到保障,然而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却需要棉农为其护航,也就是说,棉花产业的发展与棉农的利益息息相关。新的棉花年度已经开始,新棉收购也已在部分棉区拉开帷幕,如何保障棉农利益、维护产业健康发展再次摆在我们面前,让人深思。
近5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强,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但具体到不同产业,农民收益的涨跌却不尽相同。在棉花产业中,近5年,棉农收益、棉花播种面积、籽棉收购价格、棉花种植成本、粮棉比价等因素犹如跳动的音符,谱就一曲悲喜交加的棉农之歌。
面积围着收益转
种棉还是种粮?哪个能带来更大收益,当然就种哪个。这是农民最直接的种植判断标准。通过近5年我国棉农种植收益与棉花种植面积对比不难发现,棉农收益变动是影响棉花种植面积波动的直接因素。
据统计,2009年我国棉花播种面积为7546万亩,2008年我国棉花播种面积为8630万亩,较2008年减少1084万亩。从8630万亩到7546万亩,两个数字间1084万亩的巨大跨越,仅仅只是一年时间。在震惊和警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找到答案。
分析2008年各项相关植棉数据,清晰可见籽棉收购价、产值和棉农收益为近5年来最低,而棉花种植成本却是最高。1.9元/亩——2008年我国棉农收益,在植棉情况对照表中格外醒目,与2007年相比减少484.1元/亩,因此,2008年理所当然地成为棉农的辛酸年,也正是此因,2009年大量棉农弃棉种粮,导致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减少。
比价考验收益
2005年-2007年,棉农收益呈小幅波动,而棉花种植面积稳步增加。这说明在影响棉农种植棉花的意愿中,除了收益这个因素外,还有其他重要的元素。种植成本和粮棉比价,是棉农预期籽棉收购价格的两大标准,也是棉农判断籽棉收购价格是否合理,次年是否坚持棉花种植的主要依据。
2005年-2007年棉花种植成本节节上升,且增幅都为两位数,但这并没有影响棉农植棉热情。2006年、2007年棉花种植面积分别为8100万亩、8889万亩,分别同比增加632万亩、789万亩。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粮棉比价及其比较收益,是保持棉农植棉热情高涨的原因。
通常,黄河流域籽棉收购价与小麦收购价比为1∶8即合理,表明农民种粮与种棉的效益相当。据中棉所2005年棉农植棉收益分析,2005年黄河流域籽棉与小麦和玉米的收购比价分别为1∶9.6和1∶13.6;2006年籽棉与小麦和玉米收购比价分别为1∶7.4和1∶8.6。
纵观近5年我国植棉情况对照表,我国棉花播种面积又走到了国家为棉花产业设定的8000万亩境界线以外。2010年棉花播种面积与2009年持平的结论,再次给棉花产业的植棉面积敲响警钟。
当前,国内已有零星新棉上市,拉开了籽棉收购的帷幕。据调查,今年棉农的籽棉收购价格心理价位在8元/公斤以上。如果今年的籽棉收购价格不能达到棉农预期,那么明年的棉花种植面积将继续堪忧,棉花生产的安全问题将会被再次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