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于美元反弹,大宗商品出现一定幅度的调整,笔者认为短期内PTA在刚性需求与流动性泛滥的资金环境中仍可通过压缩下游产品的利润率而实现上涨,后期还有1000元的上涨空间。抓住近期美元反弹带来的商品调整机遇,投资者可适当在8500一线买入多头头寸。
迎来需求推动上涨的后半程,惯性上冲仍将打开1000元上涨幅度
较为清楚的是,PTA在7月开始上涨以来主要的推动因素一个是通胀,另一个就是PTA需求的增多。由于聚酯、涤纶利润较高,聚酯厂商对PTA的需求加大,推动现货市场PTA价格不断上涨。因此,聚酯、涤纶自身的产业状态决定了其对PTA需求的可持续程度和他们对PTA价格的可接受程度。根据产业链生产结构与产品生产时间差考虑,笔者选取下游市场中第一级的产成品聚酯长丝的价格对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聚酯半月生产利润率高于8%的时候,PTA的现货价格将受到需求支撑有明显上涨。从逻辑上也非常容易理解,由于聚酯产业利润增大,超过生产厂商的均衡点,聚酯、涤纶厂商就会加大生产,因此产生大量的PTA需求。
然而,笔者需要提出的是,PTA真正有需求实质推动的上涨已经过去,从现在起,PTA将经历通过挤压下游利润率而形成的惯性上冲。根据聚酯半月生产利润率的计算方式可知,半个月内的原料价格上涨还未反映到利润率中。根据数据推算可知,如果聚酯长丝维持目前价格,3周内其利润率就将回到8%左右。凑巧的是,从9月20日聚酯半月生产利润率达到8%以后也经历了3周时间,这一期间内PTA价格上涨了近1000元,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宏观不出现意外,11月中旬PTA现货价格或将触及9500元/吨的高价。
聚酯涤纶生产商中短期不可能降低开工率,PTA存在刚性需求
笔者认为后期PTA能够惯性上冲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PTA短期内存在刚性需求。
根据CCF公布的涤纶库存指数,目前涤纶库存处于2009年7月以来的相对低位。根据下游传统生产周期分析,11月、12月国内纺织布产量将会大幅度上升,因此,历年的11月、12月聚酯厂商都会进行加大开工积累库存的行为。而就目前的涤纶库存量来说,聚酯厂商将维持,且将较长时间地维持高开工率来面对早已发生的需求高潮。加之目前涤纶生产利润较高,虽然近期产销比有所降低,但是高利润下生产商也不会采取主动减持的举措。因此,下游对PTA的消耗速度中短期不会降低,PTA刚性需求仍存在。
此外,今年全球气候都出现异常,相关资料显示,今年国内可能将面临20年不遇的严冬,在这种风雪交加之际棉花由于供给不足价格不断创出新高。作为与棉花存在一定替代性的纺织服装的另一大主要原料的涤纶丝,市场对它的需求也难以下滑。
PTA阶段性供不应求
进入10月,PTA装置出现集中性检修,PTA行业的整体开工率出现快速下滑,目前PTA开工率已经由月初的94%降低至80%。与PTA产业表现不同的是,聚酯开工率依旧维持82%的高开工率,结合国内PTA装置检修计划测算,10月PTA的行业开工率最多达到85%,则PTA存在49万吨左右的供给差额。而10月一般是PTA进口的相对淡季,过去的6年中10月一直是PTA进口量最少的月度。因此,笔者认为,即使10月PTA进口40万吨,依旧存在9万吨的供给缺口。因此,这种短期的供应不足将使得PTA价格难以出现大幅度调整。
通胀持续,国内流动性泛滥
在“汇率大战”推动下,人民币资产升值形势明朗,国外热钱逐步涌入中国资本市场。长期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汇率被美元贬值所绑架,只能通过增加国内货币流通量来降低国内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以达到稳定人民币汇率的目的。一旦人民币再对欧盟、日本等主要出口地大幅升值,将严重影响到国内出口产业的生存,进而动摇国内经济。而同时在美国行使经济刺激计划、大幅投放货币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缺乏能使调控生效的契机,即使国家一再通过抛储、房地产调控以期来打压国内过快增长的CPI,但实际上,当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大宗商品的上行趋势很难扼制。就国内来看,热钱涌入的同时,央行也没有出现明显、连续的货币收缩行为。
国家对房地产的“二次调控”显示了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决心,虽然短期内对政策执行的观望并未导致房价大幅下跌,但投机资金对房地产观望期的延长,将使得充裕的流动性无处投放,转而流入到金融市场。而在通胀预期影响下,国内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将不可避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PTA将持续上涨趋势,现货9500元/吨将是未来一个月内触及的目标。期货方面,历史上PTA期货时常会出现上涨后半段期货主力贴水的状况,因此,后期PTA期货上涨幅度可能不如现货,但整体上涨趋势一致,600点以上的上涨空间是可以期待的。
操作上,投资者可抓住近期美元见底预期导致的工业品价格回调机会建多,主力1101合约的调整支撑可能在8550一线。但需注意的是,由于后期的上涨是倾向于下游利润压缩与流通性溢价带来的,因此持多风险将大幅增加,PTA行情的短期波动率也将随着价格的进一步上涨而增大,建议投资者控制持仓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