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 公告通知 | 配额查询 | 招标专栏 | 配额行情 | 清关情况 | 配额快讯 | 配额分析 | 配额调剂 | 签证情况
 你现在的位置:频道首页 >> 信息正文
中国制造最后堡垒 寻找上市公司进口替代蓝海

发表时间:2011年01月09日    作者:王传晓

  当市场为“增长的妄想症”所笼罩,寻找上市公司的“蓝海”成为投资方向。

  而“进口替代”正是其中的蓝海之一。一方面是“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攻城略地,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如火如荼的新兴产业投资却遭遇尴尬——锂电池、新能源、动力汽车等行业众多的核心生产环节均来自进口。

  “比如现在投资火热的锂电池,整个产业链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目前国内锂电池生产厂商光深圳就有上千家,但汽车用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和隔膜,大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另一个环节电解液,也是需要从国外进口六氟磷酸锂,然后自己调试配制。”上海一家PE的产业投资总监向记者表示。

  随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横空出世,这场投资盛宴中“中国制造”缺失的环节,也正在由中国企业奋力去填补。

  “最初的时候,我们也是买回来国外的产品,然后进行拆解。很大程度上障碍并不是技术,而是制作工艺上,所以成熟产品的出现,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国内一家生产多晶硅装备的上市公司高管向记者表示。

  而精功科技在2010年年末的股价一飞冲天,亦验证了“进口替代”带给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

  精功科技生产的多晶硅铸锭炉,以比国外厂商便宜近三分之一的价格出售,仅今年10月以来,就收获6.88亿元订单。

  这也令已经深耕多晶硅铸锭炉三年之久的精功科技,股价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内涨幅超过250%。

  而另一方面,在人民币升值以及海外市场不确定性增强的大背景下,“进口替代”所开拓的国内市场,或许会更加为企业所看重。

  遵循这一思路,寻找正走在“进口替代”道路上的A股公司,以及判别他们技术研发进程和市场容量,或可为投资者提供镜鉴。

  取向硅钢一时之盛

  武钢股份以取向硅钢一个产品,独步于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的,可谓“进口替代”影响A股上市公司的最好诠释。而取向硅钢从武钢股份的独门利器变为业绩拖累的过程,亦可以一窥“进口替代”的辗转轮回。

  取向硅钢为变压器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其在变压器总成本中的占比在30%左右。而在2006年之前,国内这一市场几乎为进口产品所垄断,包括日本的NIPPON、JFE,韩国的POSCO,俄罗斯的新利佩兹克钢铁在内的少数几家国外钢企成为国内取向硅钢的供应商。

  而从2006年开始,武钢股份开始进入取向硅钢领域,2006、2007年,取向硅钢对于武钢股份的利润贡献,都超过50%。

  其中2006年硅钢产品贡献主营业务收入86.7亿元,而主营业务成本仅有48亿元,主营业务利润高达38.7亿元,产品毛利率高达45%。而同一时期贡献了187.4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的热轧产品,贡献的主营业务利润仅有27亿元左右。

  武钢股份能够突破国外钢企对取向硅钢的垄断并非一日之功。其技术和生产设备是1970年代由NIPPON(新日铁)引进,经历30年深耕之后,武钢股份在2006年将其产能扩展到20万吨。

  2008年之前,武钢股份借助取向硅钢的超高利润率,尽享行业繁荣。

  但这一垄断在2008年5月被宝钢股份所打破,其取向硅钢项目正式投产,2009年宝钢的取向硅钢产品开始提供给市场,而包括华菱钢铁、鞍钢在内的钢企取向硅钢产能也开始释放。

  另一方面,取向硅钢的主要用途变压器的产量,也随着国家电网建设投资的减少而增速放缓。在产销两端的压力之下,曾经为武钢股份带来超额利润的“超级产品”取向硅钢成为武钢股份的业绩羁绊。

  武钢股份2009 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7.1 亿元,同比下滑26.8%;实现利润总额19.6 亿元,同比下滑69.2%;实现净利润15.2 亿元,同比下滑70.8%。而取向硅钢价格也就此一蹶不振,从2006年-2007年3.5万元每吨左右的稳定价格下滑至目前1.7万元每吨左右。

  “进口替代”产业版图

  “纸浆,有机化学品,材料技术,塑料,染料,动力机械及设备,特种工业专用机械,金工机械,未列名电力机械、装置、器具及其电气零件,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装置,航空航天技术”为进口替代最有可能发生的行业。

  申银万国在其研究报告中表示,“如果某行业呈现净进口格局,我们认为该行业存在进口替代的空间;如果近年来其净进口比重正在减少,我们认为该行业存在进口替代的实力。”

  遵循这一逻辑,根据贸易逆差的高低以及变动趋势,申银万国认为,“纸浆,有机化学品,材料技术,塑料,染料,动力机械及设备,特种工业专用机械,金工机械,未列名电力机械、装置、器具及其电气零件,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装置,航空航天技术”为进口替代最有可能发生的行业。

  而在国泰君安看来,“通过总结A 股历史上进口替代成功与失败案例,成功的进口替代需要三个条件: 1. 价格战可行;2. 销售渠道优势;3.所处行业空间较大。”

  细分来看,包括“汽车及相关零部件、集成电路和微电子,航空航天、机床、医疗器械,医药品等行业进口替代空间还很大”。

  但众多讲过“进口替代”故事的上市公司,并非都如武钢股份一样,在某段时间享受到了超额收益。

  如威海广泰,其主营的产品飞机牵引车、飞机启动气源设备、飞机集装箱/集装板升降平台、飞机除冰车等的主要生产商为国外企业。而威海广泰2006年时,其产品售价只有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二,当时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15%左右。

  但威海广泰的进口替代却遭遇国外厂商来华建厂的阻击,在2008年其市场占有率达到30%的高点之后,其空间拓展遭遇瓶颈。

  一方面是寻找有着广阔“进口替代”空间的领域,另一方面,进口替代也是与国家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吻合的。

  “在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中,国家肯定会在政策上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上述PE产业投资总监告诉记者。

  汽车制造最后的堡垒

  中国庞大的乘用车市场曾经成为外资车商的逐鹿之地,而在经历了多年的培育之后,中国目前汽车零部件已经可以做大多数的国产化,而仅有的少数几个领域,则成为“进口替代”最有可能产生的领域。

  其中首推尾气催化剂,多家上市公司中贵研铂业与威孚高科在此已经有所涉猎。

  2009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尾气催化剂市场80%为外资厂商占据,国内仅有贵研铂业和威孚高科的参股公司威孚环保能够生产。

  而在价格上,贵研铂业生产的尾气催化剂亦具有优势,其产品要比国际同类产品低15%-20%左右。

  目前该公司汽车尾气催化剂产能150万升,但2009年的产量仅为62万升,市场占有率约为6%-7%,尚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而2010年一季度,贵研铂业的汽车尾气催化剂的产量为30万升,已经达到了去年全年的一半。

  根据民生证券的测算,该公司尾气催化剂“预计2010年全年100万升以上的销量实现的可能性极大。”

  贵研铂业2010年半年报显示,贵金属环保及催化功能材料已经成为该公司主营业务占比最高的行业。

  而这一领域尚有广阔空间。

  宏源证券测算,按平均1辆车需要使用1.5升汽车尾气催化剂计算,仅仅考虑新车的产量,预计汽车尾气催化剂的市场需求总量约为1200万升。

  但目前这一市场份额主要由国外三大汽车尾气催化剂生产企业所垄断,三家公司各占20%的份额。

  相对国外厂商,贵研铂业的优势在于产业链上的成本优势。

  催化剂的成本构成主要分为载体、粉体和贵金属,其中粉体由贵研铂业自己生产,是国内唯一一家可以自己生产粉体的催化剂生产公司。而其载体和贵金属则外购。

  此外,根据宏源证券的调研报告,贵研铂业生产的汽车尾气催化剂除了使用贵金属外还添加了一些稀土元素,“稀土的加入在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的前提下,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但其“进口替代”进程中面临的最大障碍,或许是合资汽车厂商的利益联盟。

  目前贵研铂业的尾气催化剂主要供应长安等自主品牌车商,合资品牌中只有神龙和通用的个别车型在用。

  而根据贵研铂业的规划,其尾气催化剂的市场占有率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20%。

  与贵研铂业相比,威孚高科的尾气催化剂则主要是自给自足。

  目前威孚高科通过控股子公司威孚力达从事尾气净化业务。该公司2009 年实现6000 万净利润,目标是在未来尾气处理主流方案拥有40%市占率,而威孚力达所使用的尾气催化剂,50%采购自威孚高科持股49%的子公司威孚环保。

  挑战锂电池风车

  如火如荼的动力电池投资,却不得不面对“中国制造”在产业链上核心产品缺失的尴尬。正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正是缺失的环节。

  锂电池产业链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四大部分组成。国内上市公司大多集中于负极材料和电解液的生产,而对技术难度最高的正极材料和隔膜,鲜有涉猎。而电解液的生产,更多的是外购六氟磷酸锂进行配制。

  在总成本中占比最高的是正极材料,正极材料约占锂电池总成本的三分之一,而其产品的毛利率在各个环节中也最高。

  根据国金证券的研究,动力电池用正极材料近5年的复合增速高达130%。

  而在正极材料的分类中,目前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商业化最成功的是钴酸锂,而各国研发的重点则是动力电池用正极材料,包括三元素(镍钴锰酸锂)、锰酸锂和磷酸铁锂等。

  其中磷酸铁锂近两年发展迅速,被认为是汽车用动力电池最有希望的正极材料。

  而这一领域,几乎为国外厂商所垄断。

  国际上磷酸铁锂的生产商主要有美国的A123、Valence和加拿大的phostech公司。数据显示,A123和Valence产能合计约1000 吨,phostech公司产能约750 吨。

  但A123和Valence的磷酸铁锂全部自用,不对外销售原料,因此国内磷酸铁锂的供应主要靠phostech。

  国内只有天津斯特兰公司和北大先行等极少数几家可以生产磷酸铁锂。

  这也为志在进军锂电池核心产业链的中国公司提供了“进口替代”的机遇。但目前国内上市公司正极材料大多集中于钴酸锂,如当升科技和杉杉股份旗下湖南杉杉,且钴酸锂主要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手机等数码产品,而点燃市场想象空间的汽车动力电池,钴酸锂则难以应用其中。

  另一个存在进口替代空间的则是隔膜。

  在锂电池产业链中,隔膜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电池中正负电极产生的正负电子的接触,但电解液中的离子可以自由通过。在锂电池的成本中,隔膜占比在20%左右。

  这一市场也几乎全部为国外厂商占据。

  根据台湾工研院的数据,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启动,预计到2013年锂电池隔膜需求量可达5.63亿平米,产值近17亿美元,为2009年市场容量的1.76倍。

  而中国作为第二大锂电池生产国和出口国,锂电产品已经占到全球40%的市场份额。但中国锂电池生产所需隔膜,80%需要进口。

  虽然国内上市公司中多家都有动力电池隔膜概念,但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却是没有上市的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源材质)。

  该公司承担了国家863 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中“锂离子动力蓄电池隔膜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火炬计划“高安全性锂电池复合隔离膜产业化技术”等项目,四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申请各项专利34项,建成了四川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两个产学研中心和一个联合实验室,实现了锂电池隔膜生产关键技术的突破。

  该公司主要客户群为珠三角地区的手机和笔记本电池厂商。年设计生产能力5000万平方米的锂电池隔膜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2013年计划达到1.2亿平米产能。

  而上市公司中,真正进入隔膜领域的则是佛塑股份。

  佛塑股份控股48.13%的金辉高科公司现隔膜产能为1200万平米。2009年10月,该公司通过了扩产计划,金辉二期工程拟增加产能4500万平米。

  但金辉高科的产品售价在5元每平米左右,仍属低端产品。

  湘财证券在其报告中表示,佛塑股份公司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动力隔膜的研发任务,“但我们认为短期内难以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动力隔膜真正体现业绩还需要较长时间,近期金辉高科的主要看点还是来源于产能扩张、对小型锂电池隔膜的进口替代。”

  多氟多开路六氟磷酸锂

  而国内上市公司中,已经启动六氟磷酸锂生产的,则是多氟多和江苏国泰。前者为国内氟化盐领军者,后者为老牌电解液生产厂商。但多氟多亦提示风险,“该项目属新技术、新产品,存在一定的技术、质量、安全和市场等风险,敬请投资者关注。”

  2011年1月5日,多氟多(002407.SZ)发布公告,称其“年产200吨六氟磷酸锂”项目,目前土建工程、安装工程、设备调试基本结束,具备开车试生产条件,自公告之日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

  六氟磷酸锂为锂电池电解液生产的主要材料,国内电解液厂商大多通过进口六氟磷酸锂,调配电解液。

  长江证券认为,多氟多是国内第一家将六氟磷酸锂国产化的公司,“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和成本计算,公司每吨六氟磷酸锂净利润可贡献10 万元;我们预计,公司2011 年将能够销售六氟磷酸锂150 吨以上,贡献净利润1500 万元,贡献每股收益0.14 元。”

  六氟磷酸锂的生产亦是寡头垄断的地位,目前,全球六氟磷酸锂产能在4000 吨/年左右。其中,日本三家厂商(森田化工、关东电化和SUTERAKEMIFA)是世界主要的六氟磷酸锂供应商,其产能在3430吨/年,占全球产能的85%左右;台塑和韩国尉山产能分别为200 吨/年和100 吨/年;我国天津金牛目前的产能只有250 吨/年,并且不对外出售,只对外出售电解液。

  而国内上市公司中,已经启动六氟磷酸锂生产的,则是多氟多和江苏国泰(002091.SZ)。前者为国内氟化盐领军者,后者为老牌电解液生产厂商。

  多氟多六氟磷酸锂的生产进度确实出乎大多数外界的意料。

  “据我所知江苏国泰的六氟磷酸锂还没有中试,多氟多在进度上已经超过了江苏国泰。”曾经调研过江苏国泰的一家上海券商研究员告诉记者。

  而多氟多的新能源规划颇为宏大。

  按照该公司此前规划,公司2011、2012 和2013 年将分别建设500、500 和1000 吨六氟磷酸锂装置,投产后净利润将达到1.6 亿元;同时,1 亿Ah 的动力锂电池也将于2012 年6 月份建成投产,该项目贡献净利润5695 万元。

  “多氟多的六氟磷酸锂,具体产品的质量如何,还需要等待市场的检验。”上述券商研究员向记者表示。

  风电变流器的“中国时间”

  与汽车制造类似,在风电设备大多已经国产化的今天,风电变流器成为风电整机中少数几个需要进口的零部件,而“进口替代”的效应也有望从中开启。目前中国风电变流器的市场95%为外资厂商所占据,包括ABB、艾默生在内的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跑马圈地。但“中国制造”并非没有优势。

  根据国金证券的预测,2010-2020 年风电装机容量将从2009 年底的26GW 增长到2020 年150GW,“风电整机的未来10 年总市场容量在5300 亿元,平均每年约为530 亿元左右。”而变流器占比整机制造成本的15%左右。

  国金证券在其报告中表示,国外品牌基本上均为世界著名的电力电子公司所研发,其产品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检验,性能表现稳定、安全。但是价格较高,平均售价约为110万~130 万元左右,一般比国产变流器价格高20%-30%。

  而另一方面,国外提供的风电变流器基本为通用型,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调节,易用性和性价比并不是最优的。同时,国外售后服务的成本较高,为维护造成了额外的负担。

  面对这一市场,国内整机厂商和电力电子公司,均开始杀入。

  其中包括荣信股份、海得控制、九洲电气。

  作为国内电力电子龙头,荣信股份在风电变流器领域的研发一直被市场寄予厚望,但其进度相对此前机构预期的速度,则有些缓慢。迄今为止,其产品尚未完成挂网运行。东方证券预测,风电变流器将在2011年为荣信股份贡献利润。

  东方证券在调研报告中表示,“目前公司的产品是1.5MW 直驱风机的风电变流器,由于风电变流器市场主要由国外企业主导,尽管国内有多家企业在研发,但是相较于同行,公司的进度快于国内同行,未来进口替代空间大,风电变流器有可能成为未来一个重要增长点。”

  而海得控制的变流器1.5MW、2MW 产品已经完成研发和测试,目前正进入风电场实际测试,而现场测试尚需数月时间。

  山西证券测,海得控制风电变流器“2011 年进入市场拓展期,2012 年有望进入产品大批量销售时期”。

  另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则是九洲电气。其自主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 1.5MW双馈型风力发电变流器在内蒙古正镶白旗风电场成功并网运行,该公司也公告了此型号风电变流器成功通过华信技术检验有限公司的认证。

  但上述几家公司的产品能否从外资品牌中杀出并最终斩获订单,仍有待市场检验。

稿件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短信订阅】【信息定制】【发表评论】【收藏此页】【纺织通】【联系行业分析师
相关作者  
·加息周期下A股面孔 上市公司财务成本变化追问[2010-12-12] 


相关资讯  
·在市场波动中保住利润,浙江制造业老板们如何应对?[2023-01-25] 
·“世界工厂”东莞:你究竟有多少料?[2022-05-09] 
·国货二十年“假洋牌”史:换个外国名,身价就值上百亿?[2022-01-12] 
·加快培育制造业优质企业 六部委拿出了哪些重磅利好[2021-07-05] 
·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 中国如何力避“断链”与“脱钩”[2020-10-08] 
·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终结? 富士康紧急辟谣!到底发生了什么?[2020-08-14] 
相关出处  
·个税改革方案已上报国务院 征税级别将减少[2011-01-05] 
·中间价跨年创新高 机构预测人民币年内升值3%-5%[2011-01-05] 
·经纬纺织增资潮起 净资本约束骤然加剧[2011-01-05] 
·十二五居民增收目标初定 每年增长7%与GDP一致[2010-12-31] 
·明年首批进口棉配额敲定 数量超出市场预期[2010-12-30] 
·电子商务红海生存术:一个实际用户成本80元[2010-12-29] 
 
·纺织品HS代码
·输欧盟纺配类别对照表
·输美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输欧盟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配.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织品首.
·06纺配招标公告公布 樊敏.
· 眼光放在本土上——奥特莱斯.
·商务部关于07年度输欧(美)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信息定制
第一纺织专业网站群  
CopyRight ©2005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