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10年的“中国纺织工业十大新闻”评选活动中,有关企业品牌建设的新闻一直是热点。2003年,“‘行业协会组织11个中国优秀服装品牌亮相德国杜塞尔多夫CPD高级成衣展’,‘6位中国优秀时装设计师作品轰动巴黎卢浮宫’,体现了中国品牌群体走向世界迈出重要一步”列于十大新闻之中;2004年,“全国服装行业工作会议召开,杜钰洲提出中国服装业进入名牌战略新阶段”入选;2006年,“纺织工业‘十一五’纲要发布,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促进纺织工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入选;2007年,“纺织服装名牌工程取得重大成果,今年又有142个纺织服装品牌成为‘中国名牌’”入选。
虽然有关品牌建设的新闻不像科技进步那样年年都有,但并不意味着纺织企业对品牌建设不重视。恰恰相反,在整整10年的过程中,一大批拥有“中国名牌”的纺织企业正在崛起。为避免恶性竞争、追逐更高的利润,很多企业都把塑造品牌作为战略目标来实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提高企业品牌贡献率”,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和企业老板们的口头禅。
2010年夏天,当记者采访如意集团董事长邱亚夫时,这位在企业发展战略上明察秋毫、叱咤风云的人物坦率地告诉记者:“企业的品牌战略应当怎么调整,我真的没有想好。”
当年年底,在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当记者问公司董事长刘石桢“如何使4个不同档次的消费品牌共同成长”时,他的回答却是:“我们的品牌目标不是做产品,是做百年鲁泰。”
有别于对科技进步推动企业发展认同的一致性,100个企业家对品牌建设的理解、设想、回答和实践,会有100个答案。
10年来,纺织企业家们对品牌建设的认识逐步深化——从开始仅仅把品牌作为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体现,到把品牌建设作为企业赢利的战略方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产品的科技含量、人性化设计、文化内涵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这主要归功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倡导全行业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引导企业重视品牌建设,在“质量、创新、快速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下功夫。
从国家层面上看,政府相关部门曾大力开展过各行业的“中国名牌”推进战略,而后来的紧急叫停却大有深意。
从表面上看,在推荐和评选“中国名牌”的工作中存在一定弊端。但从深层次来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这种自卖自夸搞出来的“中国名牌”和“世界名牌”到底有多大意义?这种所谓“名牌”的评选,还不如“中国驰名商标”评选来的真实可靠。
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寄予厚望,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不是靠出现几个能进入世界500强的“世界名牌”企业就能解决的问题。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从“低成本产品制造”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竞争型发展模式,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大力提倡的“品牌建设”工作目前已取得了巨大成果,这就是提升和塑造了“中国纺织”这个国家级的品牌。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纺织品贸易和纺织品制造领域,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忽视中国纺织工业的实力。
然而,对于千万个纺织中小企业来说,五花八门的“品牌建设”实际上都是一种包罗万象的企业基础性建设,按一些企业家的说法,只要是能增强企业自身生存能力的努力,都可以放进“品牌建设”这个筐里。
未来10年,是中国纺织工业从大国变为强国的关键时期。作为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没有能够进入世界前几名的企业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一点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行业中倡导的品牌建设战略,今后还应该继续加强并且要更加具有针对性。而目前企业不分大小,个个都搞品牌建设的做法,则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用一些企业家的话来说,就是因为“什么都能往里装”才“依然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