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胀压力有增无减,二季度物价仍高位运行
* 推动物价上涨因素未改,然高通胀定义见仁见智
* 若居民收入增长远超CPI,5%通胀率亦可承受
中国3月物价涨幅再度突破5%後,人们不禁开始担心破"5%"之势会不会成为常态,中国是否即将告别高增长低通胀的时代?
中国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周三在北京召开的一季度经济形势研讨会上,与会的官员与学者多数认为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并未减轻,但若将GDP(国内生产总值)与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匹配,对高通胀时代是否来临看法仍存分歧。
"由于一季度受上年涨价的翘尾因素较大,在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副攀升的背景下,我个人预计二季度CPI仍将处于高位运行。"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称。
但他表示,当务之急是把物价控制在何种水平上?如果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人均工资增长15%,那麽5%的通胀率并不算高;而且从指标配比度看,10%左右的GDP增幅对应5%左右的通胀,并不意味着中国进入高通胀时代。
周望军并称,"从一个较长周期来看,5%的CPI和10%的经济增速并不是说高增长、高通胀,应该是说高增长、低通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则认为,就当前的判断来讲,目前中国是高增长,以及总体来讲比较温和的、中等程度的通胀。
中国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7%,环比增2.1%;3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自去年11月以来再度突破5%,并创下32个月新高;当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亦升7.3%,为30个月以来最高位。
**二季度CPI仍高位运行**
事实上,面对此轮多种因素推动的物价上涨,中国正使用包括收紧银根,严厉行政调控,以及增加供应等多种手段应对,但依然未能抵挡物价上涨的步伐。
周望军表示,从技术方面分析,当前中国价格总水平仍处于可控的区间,今年新涨价因素中占主要成份的食品类、居住类价格有可能出现稳中趋降,这都是积极的信号。
但他并未正面回应今年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的目标能否实现.他表示,由于推物价上涨的原因比较复杂,确实今年物价上涨的压力比较大。现在主要问题是各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不一致的。
"我打个比喻,全世界流动性是一个大的水池,各地的央行是水管子,水管子有8厘米粗的,有3厘米粗的,中国的水管子是3厘米粗的,水已经往外溢了,中国是把这个水龙头拧小了,美国和日本的水龙头开得最大,你说这个价格能不涨吗?"他说。
中国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此前就称,须高度关注中国的通胀形势,这一轮涨价因素还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实现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4%的目标面临较大挑战。
王军就认为,2011年物价虽然不会全面失控,但可能超出市场预期,要在第二、三季度才能达到高点,全年都将在相对高位持续运行,4%预期调控目标的实现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他进一步指出,在当前鼓励增加居民收入以便刺激消费、同时劳动用工紧张的情况下,在出现物价上涨的第一波後,很可能会诱发工资上涨的情况出现,进一步推高後续物价,陷入一种"物价上涨-工资上调-进一步推升物价-再度上调工资"的"工资-物价上升螺旋"。
今年以来,全国已有13个省份进行了最低工资标准适度调整,平均上调的幅度是22.8%。
为进一步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中国最新公布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拟再次调高个税免征额(起征点),自每月2,000元人民币至3,000元,且拟将现行工资薪金所得九级超额累进税率改为七级。
**5%的通胀率=高通胀?**
很显然,尽管推升通胀的因素不见消退,而5%的CPI涨幅有可能成为常态时,如何让物价涨幅处于可承受的水平,可能远比承认高通胀时代已经来临更现实。
王军认为,在中长期内,对中国通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GDP增长率,经济增长速度是推动中国通胀的"核心因素"和"持久因素".一些中长期因素的存在,使得物价上涨压力将长期存在,温和通胀恐将成为一种长期趋势。
周望军则表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一直保持高增长低通胀,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看,未来数十年中国经济仍可保持较快增长,如果从GDP和CPI的指标配比看,10%左右的增幅对应5%左右的CPI上涨并不过份。
他进一步指出,如果工资水平上涨15%,对CPI上涨5%的感受度就不会太明显,因此把物价控制在何种可承受的水平是关键。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此前曾表示,中国要努力实现职工工资每年增长15%,这样在"十二五"期间就可以力争实现职工工资增长翻番。
上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提出要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坚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