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2003年后全球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习惯了高油价。
随着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高油价形态已经固化。这是从需求方面来说的。而从供给方面来讲,产出峰值的阴影一直与石油危机的话题如影随形,这将长期支持高油价并加剧市场波动。在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国际化竞争使国际竞标成本不断攀升,这最终将使这些成本转移至终端产品的价格上。
这里所讲的是长期因素,近期我们看到的油价上涨主要是流动性和地缘政治推动所致。今年以来,在油价上涨的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的原油库存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有所增加。事实证明,中东北非局势并没有导致原油供应出现任何影响。占国际原油产量2%的利比亚即使产能完全丧失,其他国家也完全可能弥补供应。
尽管人们谈论原油产出峰值这个话题已达40年之久,但在2020年之前,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仍然有限。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全球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各国对原油的投资十分充分,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向新石油产区输出了巨量资本,这将有利于未来10年的产出增长。因此,2020年将是产出增长和需求增长同时出现峰值的时候,油价也将趋于稳定。
国际油价上升,直接影响着中国纺织工业生产所需的能源和原料两大关键性问题。面对高油价,目前企业似乎只有两条路可走——加价抑或减产。当然,加价不仅仅局限于纺织行业。对于纺织而言,因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原料和成本消耗的提高,化纤企业更希望看到的是加价。4月8日,纽约原油期货大涨至112.79美元/桶,创下2008年9月以来的新高,与此同时,布伦特原油期货也突破126美元/桶,创下2008年以来最高价位。受此影响,国内福建、江苏、浙江等全国主要化纤市场的行情也随之上涨,成交十分火热,大型企业库存多下降半月有余。从这个角度讲,油价上涨带来的化纤加价,未尝不是企业愿意看到的。同样,采取减产的方式可能对稳定化纤价格有利,但不可否认,一些实力小、规模差的小型企业就会在减产的过程中成为牺牲品。
面对高原油价格,我们不得不急于寻找化纤原料的替代材料。已有不少专家建议,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的天然优势,在不同品质的土地上种植可产生天然纤维的各种植物,生物质纤维将成为未来纺织原料行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由于全球石油资源日益匮乏和短缺,我国作为纺织出口大国也将面临原材料日益紧缺的危险,并且在原材料的采集和提炼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替代石油并且可再生、可降解新型化纤原料的经济性日益显现,以生物质工程技术为核心的绿色纤维及材料的快速发展,势必引领化纤工业发展新潮流。
可以说,国际油价的每一次上涨,对于需求的增长都是一次有效的抑制,同时也是全球转而寻找新技术和替代能源的一次大探索。
“十一五”期间,我国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层次快速提升,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未来5年,在国家政策推动和新能源技术驱动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与“十一五”不同,今后5年新能源产业不仅包括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也涵盖了清洁煤技术和智能电网等新能源利用技术,以及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概念和涵盖领域的不同只是新能源产业的变化之一,更多的变与不变则体现于各细分领域的发展。
在中国,风能的增长是异乎寻常的,对于这个季风性气候的国家来说,风能最终将被证明是缓解这一人口大国能源问题的值得信赖并取之不竭的资源。
除了风能,中国可借鉴东南亚国家的做法,在使用生物能源方面充分发挥天然优势。东南亚生物燃料对于平抑能源需求是十分有效的,其代价则是抬高农产品价格并为粮食危机论者提供更多的证据。与东南亚国家相似的是,巴西人则依靠得天独厚的甘蔗种植能力弥补能源需求的不足,每当油价高攀,政府就会强制性要求提高在汽油中添加酒精的分量。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巴西在生物能源方面的可塑性无人能及。
未来10年,全球核电投资和产出方面将进入新的高潮,目前全球在建或将建的核电站约为70座,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亚洲。到2020年,全球的核电容量将从目前的37万兆瓦上升到48万兆瓦。日本核事故可能会使各国在核电建设方面表现得更加谨慎,但是各国不可能因此放弃既有的核电战略,因为对能源的需求无法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