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有多少文化,有什么样的文化,直接影响这个人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一个企业,也是如此。
企业文化是什么?学术界给出了五花八门的定义,作为一个企业大家庭,应当有共同的事业追求目标,大家为之而拼搏奋斗;应当有共同的是非标准,大家用它来评判周围的人和事;应当有共同的做事原则,大家用它来指导每一天的工作。
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的服装企业,现在到了需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都说我们是世界工厂,是制造大国,这是对我们的褒奖——一穷二白、物质极度缺乏的中国不但自己可以大量生产,而且可以给世界各国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
但我们也知道,这个称号的背后有着难与人道的尴尬:被盘剥的民工,被污染的环境,被过度消耗的能源,还有被外国控以倾销的指责……
我们的服装业,可以作为最典型的研究对象。
据海关统计,今年1-3月,我国进出口总值800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29.5%。其中出口3996.4亿美元,增长26.5%;进口4006.6亿美元,增长32.6%。其中,服装出口284.6亿美元,同比增长18.4%;纺织品201.7亿美元,同比增长32.7%;鞋类88.3亿美元,同比增长21.6%。
我们输出了令世界惊叹的大量服装产品,却没有输出让世界称赞的企业文化。最近一篇关于外国人眼中中国企业文化的丑陋表现的文章,引起职场人士关注。文章指出了中国企业中存在的裁员、加班、等级、帮派以及试用工等问题。平心而论,这种问题在其他国家的企业中也会存在,尤其是在东亚文化圈的国家中比较突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丑陋的企业文化现象,更多地发生在我们国家的一些企业中。
企业文化关注的中心,在于对企业中人的因素的管理与激发。当衣、食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人们需要满足交流的需要、给予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等等。
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历时最长的时间与空间都是用于职业生涯的,所以,企业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和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在企业文化这个层面达到了完美的契合。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应着力于以文化因素去挖掘企业的潜力,尊重和重视人的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盖洛普近期公布了2010年全球幸福调查,这项涵盖全球124个国家的调查表明,尽管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让步履蹒跚的欧洲经济体和美国深感羡慕,但被调查者中感觉自己生活“美满”的并不多。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12月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在中国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当中,绝大多数人对生活并不满意。人们情绪低落的部分原因在于:现代生活的严酷、竞争激烈、担心失业、偿贷压力和日益增长的物质主义。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所谓现代生活吗?这个问题,需要每一个人好好思考,也需要每一个中国服装企业动动脑筋。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衣柜里的服装不知道有多少件了,经常为处理闲置的衣物发愁,可是看到新款的衣服还是忍不住要买。好像不是为了生活需求,而更像是一种无意识的被动心理需求。仔细想想,服装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保暖用品,在当前的现代社会,更多的是一种快速消费品,一种文化时尚产品。但这种被公众、被舆论、被社会意识抬高的消费观,导致的消费过剩、资源危机、虚荣拜金等社会问题,不是正好背离了文化的本意吗?
一件衣服,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品位。而服装企业,就是生产这种文化产品的供应商。因此,中国服装企业的文化形象,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们国人的文化形象。服装企业的品牌形象很大一部分是构筑在文化品位的基础之上的。品牌的活力就建立在消费者的这种文化品位认同满足的基础上。某种程度上来讲,品牌的文化内涵正是商家召唤消费者、与消费者对话的媒介,消费者通过对品牌文化的欣赏而获得进入一种文化氛围的满足。
《易经》中有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一个家庭是如此,一个企业更是如此。只有注重文化建设的企业,企业发展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开始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众多的企业家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体现了企业力求做强、做大、做久的发展愿望,表明了企业对管理的认识,已由物质层面向制度、精神层面转变,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