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博有限公司(AllianceBernstein)的Anthony Chan表示,一种流行观点——中国薪资不断上涨,将宣告西方已延续十年的超低通胀时代的终结——存在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价值链。
尽管中国的确正通过鞋类或纺织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输出通胀,但随着中国制造更先进产品的能力不断提高,净效应依然是“反通胀”的。
这种逻辑看上去颇有道理:尽管全球各地的消费者可能不得不为一些日常商品——例如本地沃尔玛(Walmart)里你觊觎已久、标价11美元的牛仔裤——支付略高一些的价格,但事情也有着积极的一面。
中国出口商品的构成正在发生变化,而且改变相当显著。鞋类、纺织品和服装等10年前占据中国出口近半数的商品,如今只占据着20%的份额。而电子产品、机械、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正在取而代之——见下面来自联博的图表。
你或许要为牛仔裤多花5美元,但会在液晶电视上省下100美元,总体来看,你仍然省下了很多钱,这都要归功于中国制造——以及近来中国生产率的提高。
而像农业设备和工业机械等更大型的商品,省下的钱自然要多得多。
Chan解释道:“由于出口构成发生了改变,我们很难作同类商品间的比较。不过,美国发布的从中国进口产品价格的数据,是作出相应调整之后的,这应该能够帮助我们判断整体情况。再将美国的系列数据转化成人民币后,我们估计,目前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的总体价格要比1年前低1%,自2007年以来累计下降了10%,而自2003年以来的累计降幅为20%。简言之,出口价格下降的速度当然有所放缓,但当前的趋势很稳定,没有什么迹象表明会出现重大变化。”
如果(并且当)中国大规模向西方出口重要基础设施,情况又将如何?低成本的发电站、高速铁路网络、炼油厂等设施,能够让全世界各国政府节省数十亿的资金。
还有货币因素需要考虑(见下图)。
尽管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有所上升(不过北京大学的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认为实际上根本没有上升),但美元的疲软,意味着人民币兑其它大多数主要货币都有所贬值。例如,自1月初以来,人民币兑英镑贬值3%,对欧元更是贬值逾7%。在全球大部分地区,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完全被美元的贬值所抵消。
但是,与任何时候一样,这中间存在着一个陷阱。中国对大宗商品如饥似渴的需求,推高了能源、粮食和原材料价格,对所有人都造成了冲击。或者,换一种方式来作一个总结(正如Business Insider上的Money Game博客所言——还援引了花旗(Citi)的一份报告):消费者们,甭担心,通胀只会影响你日常购买的商品。